百词典

《送刘同年奉使浙西造坟》

时间: 2025-04-30 12:49:29

诗句

玉阙颁新命,金符重旧臣。

壮心持使节,枯骨感皇仁。

草树连云远,旌幢映日新。

祖筵歌赠别,分手几同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9:29

原文展示:

送刘同年奉使浙西造坟
作者: 苏仲 〔明代〕

玉阙颁新命,金符重旧臣。
壮心持使节,枯骨感皇仁。
草树连云远,旌幢映日新。
祖筵歌赠别,分手几同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送别刘同年的情感。新命令从天宫传下,金印再次重用老臣。壮志在心的使节出发,往事中的枯骨感受到皇上的恩情。草木与云彩相连,远方的风景映衬着新的旗帜。祖宗的宴席上歌声相送,分手时又有多少同龄人?

注释:

  1. 玉阙:指天宫或皇宫,象征权威和命令。
  2. 金符:古代用于传递命令的印信,象征朝廷的权力。
  3. 壮心:指志向远大,内心充满豪情壮志。
  4. 使节:指奉命出使的人。
  5. 枯骨:比喻先人或已故的人,表现对历史的感慨。
  6. 皇仁:指皇帝的恩德。
  7. 旌幢:指军旗或车帆,象征出行的威仪。
  8. 祖筵:祖宗的宴席,表达人们对故人的怀念。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金符重旧臣”可以联想到古代官员因功勋而获得重用的传统,表现出对老臣的尊重和对历史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仲,明代诗人,其诗风格清新脱俗,注重情感表达与自然景物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送别好友刘同年,刘同年奉命前往浙江西部进行造坟工程,诗中表达了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其前程的祝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四个方面表达了对刘同年出行的祝愿与依依不舍的情感。开头两句描绘了朝廷的命令与老臣的重用,展现出一种荣光的气氛,暗示刘同年肩负重任,前途光明。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壮心”和“枯骨”的对比,既表现了使节的豪情,也蕴含了对历史和已故先人的追忆,显示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敬仰。最后两句则描绘了分手时的场景,宴席上的歌声与离别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和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朋友的祝福,也有对过往的感慨,展现了明代诗人深刻的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阙颁新命:指皇帝下达新的命令,表明刘同年即将出发的使命。
  2. 金符重旧臣:重用老臣,彰显刘同年的地位和责任感。
  3. 壮心持使节:强调刘同年的壮志和使命感。
  4. 枯骨感皇仁:历史的沉淀,表现对前人的敬仰。
  5. 草树连云远:描绘出行路途的辽阔与景色。
  6. 旌幢映日新:新的旗帜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亮,象征新的开始。
  7. 祖筵歌赠别:在宴席上送别,表达对友谊的珍重。
  8. 分手几同寅:感慨离别,思念同龄朋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枯骨”比喻已故先人,传达对历史的敬仰。
  • 对仗:如“草树连云远,旌幢映日新”,对仗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中蕴含的中心思想是对友谊和历史的尊重,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展现出浓厚的人情味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玉阙:象征权威与崇高理想。
  • 金符:代表着权力和命令。
  • 草树: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广阔的前景。
  • 旌幢:象征出行的荣耀与使命感。
  • 祖筵: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对友谊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玉阙颁新命”中,“玉阙”指的是: A. 皇宫
    B. 村庄
    C. 田野

  2. 诗中提到的“金符”是用来: A. 传递命令
    B. 装饰
    C. 书写

  3. 诗中“壮心持使节”表达了: A. 对未来的迷茫
    B. 对使命的信心
    C. 对朋友的不舍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苏仲的《送刘同年奉使浙西造坟》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苏仲更强调对历史和友谊的珍视,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物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苏仲诗文选》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夜游宫 夜游宫 舟夕孤坐,榜人折临水小梅枝为供 夜游宫 夜游宫 壬戌十月初六日勺庵怀先母作 夜游宫 夜游宫 夜游宫 夜游宫 其三 夜游宫 夜游宫·因被吾皇手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一天星斗 木本之谊 皿字底的字 鹵字旁的字 挑食 鸟字旁的字 骆驿 屈尊敬贤 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以战去战 大字旁的字 一刹那间 击结尾的成语 贪沓 仓皇出逃 同字框的字 秋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