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4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49:53
《谢客二首》
扰援车马各,各以势利奔。
自问闾巷人,何为亦纷纷。
与客成往还,勉就俗所敦。
礼不经圣人,颇厌后世烦。
欲问无所得,归视纸上文。
非以孔子心,尚拜阳货豚。
乃知偪仄间,心迹久已分。
去矣可奈何,更问来者门。
这首诗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纷繁的关系,每个人都忙于追逐自己的利益。我常常自问,像我这样的人,为什么也要如此忙碌?与客人来来往往,勉强迎合世俗的礼节。礼仪并没有经过圣人的教导,我对后世的繁琐感到厌烦。想要问的事情却无从得知,转过头来只看到纸上的文字。并非我心中有孔子的智慧,反而还要拜倒在功利的面前。于是我明白,心灵的追求在狭窄的空间中早已割裂。既然走了,那又如何,留给来者的又是什么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令,字子敬,号白云,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谢客二首》创作于王令与友人交往时,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与批判。诗中对礼仪的质疑和对功利的反感,体现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谢客二首》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示了王令对社会人际关系的独特见解。诗的开篇即以“扰援车马各,各以势利奔”引入,生动描绘了人们在追逐利益过程中的忙碌与喧嚣,反映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接着,诗人自问“自问闾巷人,何为亦纷纷”,表达了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反思,质疑这种忙碌是否值得。
随着诗句的推进,王令进一步对礼仪的质疑,通过“礼不经圣人,颇厌后世烦”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繁琐礼节的不满,似乎在追求一种更为纯粹的道德标准。尤其是“欲问无所得,归视纸上文”一句,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无奈和对真实理解的渴望。
最终,诗人意识到“心迹久已分”,在追求物质利益与理想之间的割裂,使得他对未来感到迷茫与失落。结尾处“去矣可奈何,更问来者门”则将自省与对未来的期待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希望共存的复杂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人际关系和礼仪的思考,表达了对功利社会的批判及对纯粹人际交往的渴望,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与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扰援车马”指的是什么?
“自问闾巷人,何为亦纷纷”中,诗人自问的对象是?
诗中对礼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令与杜甫在作品中都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但王令更多关注内心的挣扎与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体现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与批判。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王令显得更为沉郁而哲理,杜甫则更具现实主义的关怀。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对于理解王令及其作品有很好的帮助,能让读者更深入地体会诗词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