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德政上睦州胡中丞》

时间: 2025-05-04 02:55:43

诗句

上德由来合动天,旌旗到日是丰年。

群书已熟无人似,五字研成举世传。

莫道政声同宇宙,须知紫气满山川。

岂唯里巷皆苏息,犹有恩波及钓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55:43

原文展示:

德政上睦州胡中丞
作者: 方干 〔唐代〕

上德由来合动天,
旌旗到日是丰年。
群书已熟无人似,
五字研成举世传。
莫道政声同宇宙,
须知紫气满山川。
岂唯里巷皆苏息,
犹有恩波及钓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上德的政事能够感动天地,象征着丰年的到来。虽然书籍和学问已经广泛流传,但在世人中却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政声的影响不仅仅是宇宙间的声音,更应该知道紫气弥漫在山川之间。并非只有城里小巷才能安定,连渔船上也有所感受到恩惠的波及。

注释:

  • 上德:指高尚的德政。
  • 动天:感动天地,形容德政的巨大影响。
  • 旌旗:古代军队的旗帜,这里象征丰年的标志。
  • 群书已熟:指许多书籍都已被人熟知。
  • 五字:指五言诗,代表着一种文学形式。
  • 紫气:象征吉祥的气象,代表良好的政事。
  • 恩波:恩惠的波动,表示良好的政事带来的影响。

典故解析:

  • 紫气东来:源于《周易》,指吉祥的气象,常用于形容好事的来临。
  • 钓船:象征渔民生活,隐喻政事的恩泽普及至社会的每个角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约835年-881年),字子干,号青溪,唐代诗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博学多才,以诗名世,尤其擅长五言诗。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政治、社会的关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德政的赞美,表达了对良好治理的向往和对社会安定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关怀。

诗歌鉴赏:

《德政上睦州胡中丞》通过对“德”的深刻理解,展现了理想社会的愿景。诗中开篇即以“上德”二字点明主题,强调德政的重要性。接着提到“旌旗到日是丰年”,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良政带来的丰收与繁荣。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提到“群书已熟无人似”,表明虽然知识已广泛传播,但真正理解和践行德政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失望。

“莫道政声同宇宙,须知紫气满山川”,这一句更是深化了诗的意境,指出良政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表面,而是深深扎根于自然和人心之间。最后两句通过“里巷苏息”和“恩波及钓船”,强调了德政的普及性,让人感受到治理之恩的广泛性,不仅城市受益,连乡村的渔民也能感受到良政的恩惠。这种对比加深了诗的感染力,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上德由来合动天:高尚的德政自古以来就能感动天地,强调德政的重要性。
  2. 旌旗到日是丰年:良政施行,象征着丰收的年景,形象而生动。
  3. 群书已熟无人似:虽然书籍众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却很少,反映了对知识传播的无奈。
  4. 五字研成举世传:五言诗的成就能够留传于世,展现了文学的力量。
  5. 莫道政声同宇宙:不要以为政声如同天地间的声音,强调其深远影响。
  6. 须知紫气满山川:真正的政声是自然与人心的共鸣,象征着理想的政局。
  7. 岂唯里巷皆苏息:不仅城镇安宁,连乡村也因德政而受益。
  8. 犹有恩波及钓船:政声的恩惠甚至波及到渔民,展现了广泛的影响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德政比作“紫气”,象征着吉祥和繁荣。
  • 对仗:上下句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 夸张:强调德政的影响力,如“动天”。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是强调德政的重要性及其广泛的影响力,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治理的期待与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德、治理的根本,象征着社会的良好风气。
  • 紫气:吉祥、繁荣的象征,寓意着良好的政策带来的福祉。
  • 旌旗:象征着丰年的到来,代表着统治者的威望与成就。
  • 钓船:代表普通百姓的生活,表达德政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上德由来合动天”中的“上德”是什么意思? A. 高尚的德政
    B. 低下的道德
    C. 一种文学形式
    D. 个人修养

  2. 诗中提到“紫气”象征什么? A. 失落
    B. 吉祥与繁荣
    C. 战争
    D. 贫困

  3. 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德政的影响范围是: A. 仅限于城市
    B. 乡村也受益
    C. 只影响上层
    D. 没有影响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作品,描写了战乱带来的苦痛和对和平的渴望。
  • 《静夜思》:李白的诗,表达了思乡之情与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德政上睦州胡中丞》在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上有相似之处,前者表现了个人的忧国忧民,后者则强调了良政的普及与影响。两者均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的深刻理解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东平路中遇大水 东平路作三首 鲁西至东平 遇冲和先生 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时此公学王书嗟别) 宋中遇刘书记有别 宋中遇陈二 三君咏。郭代公(元振) 三君咏。魏郑公(徵) 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己字旁的字 燕雁代飞 牛字旁的字 了却 冷峭 四点底的字 马字旁的字 篇什 包含骨的成语 急先锋 童字篆书书写指南_篆书童字写法详解 何足为奇 也字开头的成语大全_也字成语汇总 拳拳之忱 补天炼石 侮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行字旁的字 龙老字的笔顺怎么写?龙老字笔顺详解,助你规范书写汉字_汉字笔顺学习 阿姨字拼音怎么写_汉字拼音学习 不知大体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