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长相思 其四 崇祯八年正月十八日,贼陷池河。是日枢部发援兵》

时间: 2025-05-02 04:12:21

诗句

那风魔。

援池河。

只是窝蜂与靥螺。

笑伊知甚么。

三棒鼓。

一声锣。

贼比官人争几多。

池河还在么。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2:21

原文展示

那风魔。援池河。只是窝蜂与靥螺。笑伊知甚么。三棒鼓。一声锣。贼比官人争几多。池河还在么。

白话文翻译

那风头的魔鬼啊,援军正在赶往池河。只不过是像一群蜜蜂和小螺蛳。嘲笑他们知道什么?三声鼓响,一声锣响。强盗与官军到底争斗了多少?池河还在吗?

注释

  • 风魔:指动乱的势力或敌人,形容其猖狂。
  • 窝蜂:比喻一群蜂拥而至的人,形容混乱局面。
  • 靥螺:形容小而无用的东西,可能暗指小规模的敌人。
  • 三棒鼓、一声锣:指战争或冲突中的鼓声和锣声,象征战斗的开始。
  • :指敌军、强盗。
  • 池河:地名,指刀兵冲突的地方。

典故解析

“池河”可能是特指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反映了明末时期的动荡和战乱。诗中提到的“贼”与“官人”则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对立与矛盾,反映了历史背景下忠奸难辨的复杂局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彦,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因时代背景与历史事件的影响,其作品常反映出对国家命运与个人情感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崇祯八年正月,正值明末局势动荡,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诗人借助战争的场景表达对时局的担忧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战乱中的急迫与悲凉。开篇的“那风魔”,直接引入了动乱的主题,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用“窝蜂与靥螺”的比喻,形象地传达了敌人虽多,但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威胁,反映出当时士兵心中的无力和无奈。

“笑伊知甚么”一句,掺杂着讽刺的意味,似乎在质疑那些未曾经历过战斗的人对战争的理解和看法。诗中的战鼓与锣声,象征着战斗的逼近,增强了紧迫感。而“贼比官人争几多”则揭示了官军与强盗之间的博弈,反映出社会的混乱和人心的动荡。

最后一句“池河还在么”,则是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的深切叹息,既是对战乱的哀叹,也是对故土的关切,令人感受到诗人深沉的乡愁和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那风魔:直接点明敌人的威胁。
  2. 援池河:援军出发,暗示希望与无奈交织。
  3. 只是窝蜂与靥螺:敌人数量多但无能,象征混乱。
  4. 笑伊知甚么:质疑外人的无知与轻视。
  5. 三棒鼓,一声锣:战斗即将来临,营造紧张氛围。
  6. 贼比官人争几多:揭示官兵与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7. 池河还在么:对未来的忧虑和对故土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窝蜂与靥螺”形容敌人,增强形象。
  • 对仗:如“三棒鼓、一声锣”,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反问:通过“笑伊知甚么”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场景,反映了明末时期人们的无奈与悲凉,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对家园的眷恋,诗情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魔:代表外敌,象征动乱与不安。
  • 池河:象征故乡与安宁,寄托诗人的乡愁。
  • 鼓与锣:象征战争与冲突,营造紧张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那风魔”中的“风魔”指的是什么?

    • A. 风
    • B. 敌人
    • C. 动乱
    • D. 战争
  2. 诗中提到的“窝蜂与靥螺”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蜂蜜
    • B. 敌人数量多但无能
    • C. 战斗
    • D. 官兵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诗作,表达对家国的思考与情感。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描绘了动荡中的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比较俞彦与李煜的诗,俞彦更关注国家命运,李煜则更多表达个人情感与忧愁。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东风第一枝 春晓荡舟三桥看柳色 东风第一枝 春雪 东风第一枝 宿雨初晴,春光欲尽,用渼溪调联句 东风第一枝 送张君携假返杭州 东风第一枝 人日 东风第一枝 东风第一枝 立春 东风第一枝 其二 东风第一枝 用史邦卿韵 东风第一枝 菊花,用张仲举原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兔死狐悲 绞丝旁的字 单耳刀的字 张力 牛衣对泣 夏屋渠渠 玉柱擎天 示字旁的字 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溷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筐的词语有哪些 闻风破胆 死不悔改 玉车 非字旁的字 黄金世界 去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围守 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