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访陈羽士道宁因赠 其一》

时间: 2025-05-04 03:29:59

诗句

楚人献奇璞,号泣足见伤。

宋愚得燕石,什袭固以藏。

至宝终自白,瓦砾归粪墙。

遭时自重轻,没世谁短长。

仪秦乃赫赫,孔孟徒遑遑。

仁义信迂阔,功利足富彊。

举世已如此,念之热中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9:59

原文展示

访陈羽士道宁因赠 其一
作者: 王绂 〔明代〕

楚人献奇璞,号泣足见伤。
宋愚得燕石,什袭固以藏。
至宝终自白,瓦砾归粪墙。
遭时自重轻,没世谁短长。
仪秦乃赫赫,孔孟徒遑遑。
仁义信迂阔,功利足富彊。
举世已如此,念之热中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珍贵之物被轻视的感慨。楚国的人献上奇特的美玉,却因遭遇不幸而痛哭流涕;宋代的愚者得到燕石,反而把它藏起来。无论多么珍贵的宝物,最终也会被遗忘,而平常的瓦砾却被随意丢弃到粪墙上。身处这个时代,自己所重视的东西却受到轻视,活在世间又有谁能真正看清长短的价值呢?秦国曾经辉煌,但孔孟的教导却显得无力而徒然。仁义和信念也显得过于宽泛,而追求功利则使人更加富有和强大。大家都是如此,想到这些,心中不禁热切而伤感。

注释

  • 奇璞:珍贵的玉石。
  • 号泣:痛哭,形容悲伤的情绪。
  • 什袭:即十袭,一种古代的珍藏方式。
  • 至宝:指的是极为珍贵的宝物。
  • 瓦砾:残骸,指破碎的瓦片和石头,形容没有价值的东西。
  • 遭时自重轻:在这个时代,自己的价值却被轻视。
  • 赫赫:显赫,形容地位或声望高。
  • 徒遑遑:空忙,形容没有实质的收获。
  • 迂阔:宽泛、空洞,形容仁义信念的无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绂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多以清新见长,常常表达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与个人情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王绂在诗中通过对比珍贵与平常的物品,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反思和对人性价值的关注。诗中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仁义与功利的思考,揭示了人们在物质追求与精神信仰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将珍贵与平常、理想与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通过“楚人献奇璞”与“宋愚得燕石”的对比,诗人揭示了在当时社会中,真正珍贵的东西常常被人忽视,而那些表面上看似无用的东西却被过于珍视。诗中提到的“遭时自重轻”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失望,说明在功利的社会中,真正的价值常常被淹没。此外,诗人通过“孔孟徒遑遑”对儒家思想的批判,表达了对当时士人所追求的仁义信念的质疑。整首诗情感真挚,思考深刻,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楚人献奇璞,号泣足见伤。”:楚国的人献上珍贵的玉石,因遭遇不幸而痛哭,显示出内心的伤痛。
    • “宋愚得燕石,什袭固以藏。”:宋代的愚者得到了燕石,但却选择将其珍藏,暗示对价值的误解。
    • “至宝终自白,瓦砾归粪墙。”:珍贵的宝物最终会被遗忘,平常的瓦砾却被随意丢弃,表现出对社会风气的无奈。
    • “遭时自重轻,没世谁短长。”:在这个时代,个人的价值被轻视,生死之间的真正价值又有谁能看清。
    • “仪秦乃赫赫,孔孟徒遑遑。”:秦国曾经显赫,但孔孟的教导似乎显得无力而无效。
    • “仁义信迂阔,功利足富彊。”:仁义和信念显得过于宽泛,而追求功利使人更加富有。
    • “举世已如此,念之热中肠。”:整个社会都是如此,想到这些,心中不禁热切而伤感。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和反讽的手法,通过对珍贵与平常、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对功利社会的批判,反映了诗人对珍贵事物被忽视的感慨,以及对仁义信念失去实际意义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奇璞:象征着人们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 燕石:代表着表面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矛盾。
  • 瓦砾:象征着被社会所忽略的真实价值。
  • 仁义:象征着理想与信仰,但在现实中却显得过于宽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楚人献奇璞”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悲伤
    • C. 无奈
    • 答案: B
  2. “遭时自重轻”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 A. 个人价值被重视
    • B. 个人价值被轻视
    • C. 个人价值被忽视
    • 答案: B
  3. 诗中提到的“仁义信迂阔”,意思是?

    • A. 仁义的价值被认同
    • B. 仁义显得空洞无力
    • C. 仁义被普遍接受
    •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曹雪芹
  • 《离骚》:屈原

诗词对比

  • 王绂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庐山谣》在主题上都有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但王绂更倾向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绂研究》
  • 《古诗词鉴赏经典》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九日 九日清斋独坐 九日 九日幸景山登高 九日登卧龙山呈同官 九日姚伯子陈伯春陆无从张叔龙集斋中得风字 其三 九日抵广州 九日再酌 九日 九日将至衢州寄杨使君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青毡旧物 绞架 作索 殷恳 再开头的成语 顽父嚚母 一股脑子 皿字底的字 立刀旁的字 髟字旁的字 好看 米字旁的字 重规叠矩 悠游自在 包含朴的成语 贾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群方咸遂 豆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