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2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27:36
客有三代器,宝之金玉重。
考制谓尊彝,求形类瓶瓮。
文款隐斑驳,光润岂磨砻。
所嗟去古远,未足适时用。
什袭虽珍藏,弃置相伯仲。
纵有好奇者,相看为玩弄。
客人拥有三代的器物,宝物如金玉般沉重。
古人所制的器具,求其形状像瓶子和瓮。
其上的文样隐约斑驳,光泽又岂是磨砻能比的?
我感叹这些器物已远离古代,未必能适合现时使用。
虽然这些珍藏的器物,最终也只是被人弃置,彼此相等。
即使有好奇的人来看,终究也不过是把玩而已。
作者介绍:王绂,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古物的深刻理解而著称。生平情况不详,但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对古代器物的收藏与使用的思考中,反映了作者对古物的珍视与现代生活的疏离感。
王绂的《杂诗》以其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古物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诗中,作者通过描绘三代古器的珍贵与美丽,表现了对古代文明的怀念和对现代生活的无奈。诗的开篇就以“客有三代器”引出主题,强调这些器物的价值与历史意义。接着,通过“考制谓尊彝,求形类瓶瓮”进一步阐释古物的形态美与实用性。
然而,随着诗的深入,作者的情感逐渐沉重,表达出对这些古物在现代社会中被冷落的无奈。诗中“所嗟去古远,未足适时用”一句,点明了古器在现代生活中的局限性,虽然它们珍贵但已无法适应当下的需求。最后,作者通过“纵有好奇者,相看为玩弄”表达了他对现代人对古物态度的失望,古物被视为玩物而非实用的珍品,这种转变让人唏嘘。
整首诗在对比古今、珍惜与遗弃之间的情感纠葛中,传达出对文化传承的深思,既有对古代文明的敬仰,也有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古器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现代社会对其的漠视,反映了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绂的《杂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反映了对传统的尊重与现实的无奈,前者更注重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现代的脱节,后者则着重于生活困境与人道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