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5:2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22:12
闻杜鹃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少年了杜鹃,不领杜鹃意。
朝将书卷开,暮对春风醉。
啼急落花飞,不废书生睡。
年来闻杜鹃,万感集肠胃。
罪大畏斧钺,恩宽见天地。
桑榆寄晚日,骨髓琐深愧。
草舍灯火寒,瘴乡烟雨细。
休作断肠声,孤臣已无泪。
听到杜鹃的鸣叫,年轻时却不懂它的深意。
早晨我打开书卷,晚上在春风中陶醉。
它急促的啼叫使落花飞舞,却没有打扰书生的安睡。
多年听到杜鹃鸣叫,心中万千感慨涌动。
罪孽深重令人畏惧斧钺(古代刑具),而恩惠宽厚则能让人见到天地。
桑榆虽已寄托在晚日,心中却因琐事感到深深的羞愧。
草屋里的灯火寒冷,瘴乡的烟雨细细绵绵。
不必再发出断肠的声声啼哭,孤独的臣子已无泪可流。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郑刚中,宋代诗人,生平不详,文风清新,擅长抒情诗,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年轻时期,表达了对杜鹃鸣叫的感悟。杜鹃的叫声不仅是自然的声音,也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在书卷与春风之间,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整首诗以“杜鹃”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理想的深思。开篇提到“少年了杜鹃”,让人想到年轻时的无知和对生活的单纯理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杜鹃的啼鸣在作者心中唤起了无数的感慨。诗中对书卷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追求学问与理想的同时,内心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与惆怅。
“罪大畏斧钺,恩宽见天地”一句,表达了对自身过错的深刻反省与对人生的宽容理解。桑榆寄晚日的意象,象征着人生的晚期,内心的愧疚与无奈交织。而最后几句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和无助,尽管外界的声音再悲伤,也已无泪可流,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接受。
这首诗通过自然的声音与个人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了深刻的内省与反思,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通过自然的声音唤起内心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杜鹃”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悲伤与离别
C. 知识的渴望
D. 生命的希望
诗人对自己“罪大畏斧钺”的感受主要体现了什么?
A. 对过去的无悔
B. 对惩罚的恐惧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他人的愧疚
诗的最后一句“孤臣已无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希望
B. 绝望
C. 快乐
D.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对于理解郑刚中的《闻杜鹃》有很大的帮助,提供了详细的背景、解析和互动学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