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5:5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5:56:15
欣逢柏台旧,共谒聪公禅。
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
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很高兴在柏台重逢,大家一起去拜访聪公禅师。
石室里没有人光顾,只有绳床上看到老虎在安静地睡觉。
阴暗的悬崖常年积雪,而干涸的山涧却流出了泉水。
虽然我们的出发点不同,但在法筵上我们却同样欢喜。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聪公”可能指代某位著名的禅师,体现了唐代人对禅宗的崇敬和对智慧的追求。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象,如阴崖、枯涧等,常常在古诗中象征着禅理中的空灵与宁静。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静泉,襄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代表作有《春晓》、《夜泊牛渚怀古》等。孟浩然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个人情怀为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中国文学繁荣的时期,诗人常常追求与自然、禅宗思想的融合。诗中所描绘的禅居环境,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禅理的理解。
《陪李侍御访聪上人禅居》是一首表现诗人与友人一起拜访禅师的诗作,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禅意。开头两句“欣逢柏台旧,共谒聪公禅”,展现了诗人对于重逢的喜悦与对智者的尊重,仿佛在寻求心灵的寄托。而“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则勾勒出一个清幽的禅居场景,石室的冷清与绳床上虎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接下来的“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则描绘了自然界的奇妙与生命的循环,暗示着即使在严酷的环境中,也能孕育出生命的泉源,体现了禅宗的哲理:苦难与希望并存。最后一句“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表达了虽有不同的来处,但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道路上,大家都是同行者,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团结在一起。整首诗在层次上由外至内,意境深远,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禅宗的敬仰与向往,强调在纷扰的世俗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同时,诗中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共鸣,无论出身如何,最终都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找到共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禅师是谁?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绳床”象征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