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2: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2:28
圣莫如东家,长年困行路。
公养为淹留,岂不以食故。
林薄鸟迁巢,水寒鱼不聚。
孤士似无家,转蓬何由住。
没有比东家更圣明的人了,长年累月困扰于行路。
为了公事而滞留,难道不是因为饮食的问题吗?
森林稀疏,鸟儿迁移了巢穴,水冷了,鱼群不再聚集。
孤独的士人似乎没有家,像转动的蓬草,何处能安身呢?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涪翁,江西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好友,以词、诗、书法闻名于世。黄庭坚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
《次韵晁元忠西归十首》是黄庭坚为友人而作,此时正值北宋末年,社会动荡,士人常面临困境与流离失所。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对当下环境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和理想的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士人在行路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与感慨。开头两句“圣莫如东家,长年困行路”,通过对“东家”的赞美,暗示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而“长年困行路”则表露了诗人自身的困境,似乎在说即使是贤人也难以逃避现实的束缚。
接下来的“公养为淹留,岂不以食故”则进一步揭示了生活的艰难,士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滞留于一地,表面上是为了公事,实际上却是被生计所困。此句透出一种无奈与辛酸,暗示了士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林薄鸟迁巢,水寒鱼不聚”用自然景象比喻人间的离散与孤独,鸟儿因为环境的改变而迁移,鱼群因水寒而不聚,暗示了人们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处归属。“孤士似无家,转蓬何由住”,最后两句更是直接抒发了士人的孤独感,转蓬象征着无根的漂泊,流露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与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言辞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黄庭坚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深刻认识。
整首诗通过士人对生存的反思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对社会动荡与个人困境的深切关怀,透露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诗中“东家”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一位贤明的人
C. 自然界的生物
D. 食物的来源
“转蓬”在诗中象征:
A. 理想
B. 漂泊
C. 成功
D. 家
诗中提到的“公养”为何而滞留?
A. 因为工作需要
B. 因为朋友相聚
C. 因为自然环境
D. 因为个人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