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3:04
送陈永和钧改官之真定学曩府君教处
高叔嗣 〔明代〕
厌事尝疑抛县印,
之官又见向儒宫。
城临沱水新桥在,
路绕恒山旧驿通。
乍到士人应认姓,
试询父客几成翁。
经中更废蓼莪讲,
坐处青毡恨颇同。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陈永和钧改任真定学的祝贺与惜别之情。作者曾经厌倦官场生活,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应该放弃这份县印,而如今又见他走进了书院。真定的城镇靠近沱水,新的桥梁已经修好,通往恒山的旧驿站依然存在。初到这里的士人应该能认出你的姓氏,不妨向你父亲的朋友询问一下。如今经书的讲授已被废弃,而我坐在青毡之上,心中感到的遗憾与痛苦是如此相似。
高叔嗣,明代诗人,生于书香门第,精通诗词,注重诗歌的情感表现与意境营造。其作品往往关注社会与人情,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
这首诗作于陈永和钧改任真定学之际,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惋惜与对仕途的思考。在明代,士人对官场的看法逐渐产生变化,许多诗人开始反思仕途与学问的关系。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也有对学术理想的追求。开头两句写出作者的矛盾心理,既想逃避官场的纷扰,又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在描绘真定的自然环境时,诗人通过“城临沱水新桥在,路绕恒山旧驿通”的描写,营造出一幅静谧而又生动的图景,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安逸的氛围。接下来的几句则反映了对朋友身份的认同与对旧时光的怀念,尤其是“经中更废蓼莪讲”,不仅表达了对教育现状的失望,也隐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整首诗围绕着对友人的祝福与自己人生选择的反思,表现出对官场与学术理想的矛盾心态,传达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现代教育的失落感。
诗中提到的“县印”指的是什么?
“蓼莪”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诗人对真定的自然环境有什么感受?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这首诗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与人际关系,而《登鹳雀楼》则体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高叔嗣的诗体现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而王之涣则强调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成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