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9: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9:23
昔日祺山院,今惟认土丘。
有僧逃债去,无主施钱修。
野叟樵难禁,岩仙弈未休。
何须悲幻境,佛比作浮沤。
曾经辉煌的祺山院,如今只剩一片土丘。
有个僧人逃避债务,没钱修缮的地方无人管理。
山里的老樵夫难以阻止,岩石上的仙人下棋仍未停。
何必为这虚幻的境地感到悲伤,佛像不过是浮沤而已。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山长,南宋著名诗人,擅长词、诗,作品常表达对时局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用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许多寺庙因人烟稀少而荒废。诗人通过对祺山院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佛教信仰的衰退。
《祺山院》是一首反映社会变迁与人生态度的诗。开头两句描绘了昔日辉煌的寺院如今只剩下荒凉的土丘,形成强烈的对比,传达出一种失落感。诗人通过“有僧逃债去,无主施钱修”,揭示了寺庙的荒废与僧人生活的困境,暗示着信仰的动摇与社会的冷漠。
接下来的“野叟樵难禁,岩仙弈未休”,则引入了自然与人性的景象,老樵夫与岩仙的对立,象征着世俗生活与超然境界之间的张力。尽管世俗的生活难以阻挡,但在自然中,仙人依旧在享受自己的消遣,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超然。
最后两句“何须悲幻境,佛比作浮沤”,则是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面对虚幻的境界,诗人不再悲伤,因为他意识到佛教的教义本质上也如同浮沤一般,难以把握。通过这一转折,诗人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鼓励人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无常与变化。
整首诗探讨了信仰的衰退与人生的无常,表现出对虚幻境界的反思和超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深刻理解。
诗中提到的“祺山院”如今变成了什么?
诗中“逃债”的僧人象征着什么?
“佛比作浮沤”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