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6:0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07:15
双双燕·望海
作者: 陈训正 〔清代〕
茫茫海水,问昔日夷亶,而今何处。
扶桑濯足,此志潜惹无据。
徐市求仙径去,
顿化作弥天蜃雨。
凭风寄语蓬莱,还我三千男女。
几度潮声听取,
似汨汨飞扬,东华尘土。
越王台圮,剩有零星渔户。
谁作中流砥柱,
任一碧惊涛飞舞。
至今指点犹疑,
烟岛夕阳无数。
在广袤的海水上,我不禁想问昔日的夷亶(即古代的传说中的神仙),如今他们又身在何方?扶桑山下我轻轻浸足,然而心中的理想却无从追寻。于是我慢慢地寻求通往仙境的道路,却忽然间化作了弥漫天空的蜃气楼。
我借着风向蓬莱寄托心声,希望能为我找回三千个男女(指众生)。
多少次,我在潮声中倾听,仿佛那音波在飞扬,夹杂着东华的尘土。
越王台已倾覆,剩下的只有零星的渔民。
谁能成为这波涛中的坚固支柱?任凭那碧海的惊涛拍打。
至今我指点的地方,仍旧令人犹豫不决,烟雾缭绕的岛屿在夕阳中显得无比迷离。
作者介绍:陈训正,清代诗人,以抒情诗著称,风格融合了传统与创新,常常表现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与历史、传说的交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人生苦短、理想渺茫的感慨。
《双双燕·望海》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海洋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以及对理想的渴望。开篇的“茫茫海水”不仅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还引发了对历史与理想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夷亶”和“扶桑”象征着远古的理想与追求,诗人试图通过这些意象,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结合,通过对潮声的聆听,表达了对变化与无常的感悟。“越王台圮”一语,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令人反思。最后,诗人以“烟岛夕阳无数”结束,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充满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理想的渴望,也蕴含着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理想和生命的深邃思考,令人感慨不已。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夷亶”代表什么?
A. 一种植物
B. 古代的神仙
C. 一个地名
“扶桑”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现实的无奈
B. 理想与追求
C. 历史的沧桑
诗中提到的“越王台”有什么象征意义?
A. 个人的追求
B. 历史的兴衰
C. 自然的力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双双燕·望海》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