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双双燕·望海》

时间: 2025-05-10 06:07:15

诗句

茫茫海水,问昔日夷亶,而今何处。

扶桑濯足,此志潜惹无据。

徐市求仙径去。

顿化作、弥天蜃雨。

凭风寄语蓬莱,还我三千男女。

几度。

潮声听取。

似汨汨飞扬,东华尘土。

越王台圮,剩有零星渔户。

谁作中流砥柱。

任一碧、惊涛飞舞。

至今指点犹疑,烟岛夕阳无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07:15

原文展示:

双双燕·望海
作者: 陈训正 〔清代〕

茫茫海水,问昔日夷亶,而今何处。
扶桑濯足,此志潜惹无据。
徐市求仙径去,
顿化作弥天蜃雨。
凭风寄语蓬莱,还我三千男女。
几度潮声听取,
似汨汨飞扬,东华尘土。
越王台圮,剩有零星渔户。
谁作中流砥柱,
任一碧惊涛飞舞。
至今指点犹疑,
烟岛夕阳无数。

白话文翻译:

在广袤的海水上,我不禁想问昔日的夷亶(即古代的传说中的神仙),如今他们又身在何方?扶桑山下我轻轻浸足,然而心中的理想却无从追寻。于是我慢慢地寻求通往仙境的道路,却忽然间化作了弥漫天空的蜃气楼。
我借着风向蓬莱寄托心声,希望能为我找回三千个男女(指众生)。
多少次,我在潮声中倾听,仿佛那音波在飞扬,夹杂着东华的尘土。
越王台已倾覆,剩下的只有零星的渔民。
谁能成为这波涛中的坚固支柱?任凭那碧海的惊涛拍打。
至今我指点的地方,仍旧令人犹豫不决,烟雾缭绕的岛屿在夕阳中显得无比迷离。

注释:

  • 茫茫海水:广阔无垠的海面。
  • 夷亶:古代传说中的神仙,象征理想与追求。
  • 扶桑:传说中的神山,常被视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 蜃雨:蜃气楼的幻象,象征梦幻与不真实。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的归宿。
  • 潮声:海潮的声音,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越王台:历史上越王勾践的台楼,象征兴衰变迁。
  • 中流砥柱:比喻在困难中能稳住局面的人或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训正,清代诗人,以抒情诗著称,风格融合了传统与创新,常常表现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与历史、传说的交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人生苦短、理想渺茫的感慨。

诗歌鉴赏:

《双双燕·望海》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海洋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以及对理想的渴望。开篇的“茫茫海水”不仅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还引发了对历史与理想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夷亶”和“扶桑”象征着远古的理想与追求,诗人试图通过这些意象,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结合,通过对潮声的聆听,表达了对变化与无常的感悟。“越王台圮”一语,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令人反思。最后,诗人以“烟岛夕阳无数”结束,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充满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理想的渴望,也蕴含着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理想和生命的深邃思考,令人感慨不已。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茫茫海水,问昔日夷亶,而今何处:诗人面对大海,思考古代的理想与神话,感叹如今的渺小与无助。
    • 扶桑濯足,此志潜惹无据:在理想的扶桑山边浸足,却发现理想无从实现。
    • 徐市求仙径去,顿化作弥天蜃雨:寻求通往仙境的道路,最终化作虚幻的蜃气楼。
    • 凭风寄语蓬莱,还我三千男女:借风寄托心声,期待能找回失去的美好与理想。
    • 几度潮声听取,似汨汨飞扬,东华尘土:潮声如同飞扬的音符,夹杂着东华的历史。
    • 越王台圮,剩有零星渔户:历史的沧桑,只有渔民依旧生活。
    • 谁作中流砥柱,任一碧惊涛飞舞:在波涛中,谁能成为支柱,面对大海的狂暴。
    • 至今指点犹疑,烟岛夕阳无数:指向未来的迷惘,烟雾笼罩的夕阳景象。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个人情感进行比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潮声与风的描绘,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本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未来的迷茫,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海水:象征广阔与无尽的生命旅程。
  • 夷亶:代表古代理想与人们对美好的向往。
  • 蜃雨:寓意幻梦与不切实际的追求。
  • 蓬莱:象征着理想的归宿与人们的追求。
  • 潮声:代表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起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夷亶”代表什么? A. 一种植物
    B. 古代的神仙
    C. 一个地名

  2. “扶桑”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现实的无奈
    B. 理想与追求
    C. 历史的沧桑

  3. 诗中提到的“越王台”有什么象征意义? A. 个人的追求
    B. 历史的兴衰
    C. 自然的力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庐山谣》:同样表现对自然和理想的追求。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历史的追思与个人情感的融合。

诗词对比

  • 陈训正与李白:两者都关注理想与历史的关系,但李白的作品更具豪放之气,而陈训正的诗则更为细腻与沉思。
  • 陈训正与苏轼:两者都展现了对历史的感怀,苏轼更注重对历史的叹息与哲理思考,而陈训正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人研究》
  2. 《古诗词赏析与解读》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双双燕·望海》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题画(十八首) 散步 冬日睡起 春日写怀 和石田先生落花诗(二十首) 登吴王郊台作 春江花月夜(二首) 春江花月夜(二首) 陇头水 侠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生物学 庚癸频呼 皮字旁的字 石字旁的字 鸟字旁的字 克字旁的字 一言为重,百金为轻 鲸吞虎噬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巾字旁的字 决标 博览古今 隆窊 割肉补疮 无可不可 包含匕的词语有哪些 倾覆 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