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江神子(和陈仁和韵)》

时间: 2025-05-02 06:01:03

诗句

玉箫声远忆骖鸾。

几悲欢。

带罗宽。

且对花前,痛饮莫留残。

归去小窗明月在,云一缕,玉千竿。

吴霜应点鬓云斑。

绮窗闲。

梦连环。

说与东风,归意有无间。

芳草姑苏台下路,和泪看,小屏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1:03

原文展示:

玉箫声远忆骖鸾。几悲欢。带罗宽。且对花前,痛饮莫留残。归去小窗明月在,云一缕,玉千竿。吴霜应点鬓云斑。绮窗闲。梦连环。说与东风,归意有无间。芳草姑苏台下路,和泪看,小屏山。

白话文翻译:

远处传来的玉箫声让我想起了骖鸾(神话中的凤凰)。几次悲欢离合在心头萦绕。轻柔的罗带随风飘荡。现在对着花前,痛痛快快地喝酒,别留下一丝残酒。归去时,小窗外的明月依旧在,云缕缕,竹影摇曳。吴地的霜应已点染了我的鬓发。闲坐在华丽的窗前,梦中环环相扣。告诉东风,我的归意是有无间的。芳草萋萋的姑苏台下路,我含着泪水,静静地看那小屏山。

注释:

  • 骖鸾: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象征着高贵与美好。
  • 带罗宽:指宽松的罗衣,古代女子的服饰。
  • 小窗:指作者的窗户,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吴霜:指江南地区的霜,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 鬓云斑:形容头发中夹杂的白色,暗示衰老。
  • 姑苏:指苏州,古代著名的水乡。
  • 小屏山:指苏州城外的山,具有淡淡的乡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军事将领,政治家。他的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以豪情壮志与个人情感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外敌入侵的困境,辛弃疾在此背景下,常以个人情感抒发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整首《江神子(和陈仁和韵)》展示了辛弃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开篇的“玉箫声远忆骖鸾”引入了一种怀旧的氛围,音律的远响仿佛把人带回到那个充满欢愉的时光中,但随之而来的“几悲欢”则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悲伤。在对饮酒的描写中,诗人表达了对流逝时间的无奈,尽管痛饮,但仍然无法逃避现实的残酷。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对小窗外的明月和云的描绘,体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向往。而“吴霜应点鬓云斑”则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带来了对衰老的感慨。最后,结尾的“芳草姑苏台下路,和泪看,小屏山”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也暗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美好过去的怀念。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深沉而真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箫声远忆骖鸾:远处的箫声让我回忆起过去的美好。
  2. 几悲欢:人生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
  3. 带罗宽:描绘出轻盈的衣袍,象征着年轻的美丽。
  4. 且对花前,痛饮莫留残:在花前痛快地饮酒,不留一点残酒。
  5. 归去小窗明月在:回家时发现小窗外的明月依然明亮。
  6. 云一缕,玉千竿:轻柔的云彩与摇曳的竹影交织。
  7. 吴霜应点鬓云斑:江南的霜已将我的鬓发染上白色。
  8. 绮窗闲:在华丽窗前悠闲地坐着。
  9. 梦连环:梦境环环相扣,意念交织。
  10. 说与东风,归意有无间:告诉东风,我的归意是无间的。
  11. 芳草姑苏台下路:指向苏州,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12. 和泪看,小屏山:含泪凝视着小屏山,感慨良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玉箫声”比作回忆,突显情感的细腻。
  • 拟人:将东风赋予了情感,表现出诗人对归意的期盼。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工整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辛弃疾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相融合,展现了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箫:象征着高雅的音乐与美好的回忆。
  • 明月:象征着思念与宁静。
  • 吴霜: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芳草:象征着故乡的美丽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玉箫声远忆骖鸾”中的“骖鸾”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一种神鸟 C. 一种花朵

  2. 诗中“归去小窗明月在”表达的情感是: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现实的无奈

  3. “吴霜应点鬓云斑”中的“吴霜”强调了: A. 生活的美好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诗词对比: 辛弃疾的《江神子》和苏轼的《水调歌头》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但辛弃疾更强调个人情感的复杂性,而苏轼则更多地展现了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感悟。

参考资料:

  • 辛弃疾作品集
  • 《宋词三百首》
  • 现代诗词解析书籍

相关查询

题滑州廨 诗一首 春集东园诗 侍先人游石桥 松阳上方山居五首 其五 松阳上方山居五首 其四 松阳上方山居五首 其三 松阳上方山居五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衣不曳地 齐字旁的字 谋客 五尚 文身断发 士字旁的字 梅姑 谷字旁的字 是是非非 马齿加长 扫眉才子 义项 横暴 手字旁的字 包含仆的词语有哪些 提土旁的字 牛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