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4:4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4:45:39
满江红(刘表翁右司席上)
作者:吴潜 〔宋代〕
痴霭顽阴,风扫尽安排今夕。
便放出一轮金镜,皎然虚碧。
照彻肺肝明似水,是中空洞无他物。
倚亭皋搔首问天公,天应识。
人共景,都非昔。
君共我,俱成客。
且相逢一笑,笙歌箫笛。
老去可怜杯酒减,醉来谩把阑干拍。
便明朝烟水挂征帆,还相忆。
在这迷蒙的阴霭中,风把今夜的安排一扫而空。
于是放出一轮明亮的金色圆镜,照亮了这空旷的碧空。
它照得我的内心如水般清澈,心中空荡荡的没有他物。
我倚在亭边,抚摸着头发,向天公发问,天应该知道。
人和景色,皆已不同于往昔。
你我皆是过客。
不如相逢一笑,听那笙歌和箫笛的悠扬。
年老时可怜酒杯渐减,醉来时只管拍打栏杆。
明天的烟水中挂着征帆,依旧让我心生怀念。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吴潜(生卒年不详),字子文,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诗人,以词风细腻、情感丰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及人间情感,常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一个秋夜,诗人因受阴雨天气影响,感慨人事变迁,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吴潜的《满江红》一诗展现了深刻的哲理和浓厚的情感。开头以“痴霭顽阴”描绘出一幅阴沉的画面,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沉郁和对生活的思考。随着“风扫尽安排今夕”,诗人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无常,令他倍感孤独和无奈。接着,诗人用“金镜”比喻月亮,照亮了他的内心,表现了他对清澈内心的渴望。在倚亭搔首、问天公的意境中,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慨。
诗中“人共景,都非昔”一句,感叹人与景皆已不同,日月如梭,世事无常,令人感到时间的残酷。接下来的“君共我,俱成客”,则更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诗人感到自己和他人都只是生命旅途中的过客,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最后,诗人以“且相逢一笑,笙歌箫笛”寄托了一种对当下欢聚时光的珍惜,尽管年华已逝,酒杯渐减,仍希望在短暂的相聚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形成了一种清新而又沉重的对比,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痴霭顽阴,风扫尽安排今夕。
描述阴霭笼罩的夜晚,风吹散了原本的安排,暗示了生活的变幻无常。
便放出一轮金镜,皎然虚碧。
比喻月亮的出现,照亮了清澈的天空,象征内心的希望。
照彻肺肝明似水,是中空洞无他物。
内心的清澈如水,浮现出一种空虚感,暗示对过往的追思。
倚亭皋搔首问天公,天应识。
诗人倚靠在亭子边,向天发问,表现对命运的无法掌控。
人共景,都非昔。
人与景皆已不同,感叹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化。
君共我,俱成客。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彼此都是过客。
且相逢一笑,笙歌箫笛。
享受当下的欢聚,寄托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老去可怜杯酒减,醉来谩把阑干拍。
表达对年华流逝的无奈与哀伤,醉酒后无所顾忌地拍打栏杆。
便明朝烟水挂征帆,还相忆。
描绘未来的离别,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折射出对生活的思考,最终在醉酒中寻求短暂的慰藉。
意象词汇:
分析: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情感。
诗词测试:
诗中“金镜”指代什么?
A. 太阳
B. 月亮
C. 明亮的湖水
D. 星星
诗中提到“且相逢一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忧虑
B. 对当下欢聚的珍惜
C. 对过往的怀念
D. 对人生的无奈
诗中“人共景,都非昔”表明了什么?
A. 人与人之间的亲密
B. 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C. 自然景色的美丽
D. 生命的短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吴潜更注重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强调酒中的豪情与狂放。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不同,但都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慨。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广泛的古代诗词背景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