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4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6:13
原文展示:
早传心印得衣珠,不学声闻證有馀。 犀柄屡登三殿讲,琅函新译五天书。 莲华塔下焚香去,竹箭波间解缆初。 随顺世缘无所住,经行宴坐自如如。
白话文翻译:
很早就传承了心印并获得了衣中的宝珠,不学习那些只追求声闻的人,他们证悟有余。 手持犀牛角柄的拂尘多次登上皇宫的三大殿讲经,新翻译的佛经如同五天之书般珍贵。 在莲花塔下焚香而去,如同竹箭在波间解开缆绳初航。 顺应世间因缘而不执着,无论是行走还是静坐都自在自如。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亿(974-1020),字大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官至翰林学士。他的诗文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是他在宋代为一位译经大师致宗之泗上礼塔时所作,表达了对大师的敬仰和对佛法的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杨亿为一位译经大师致宗之泗上礼塔时所作,表达了对大师的敬仰和对佛法的理解。诗中通过对大师的描述,展现了大师的修行成就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译经大师的描述,展现了大师的修行成就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首联“早传心印得衣珠,不学声闻證有馀”,表达了大师很早就传承了心印并获得了衣中的宝珠,不学习那些只追求声闻的人,他们证悟有余。颔联“犀柄屡登三殿讲,琅函新译五天书”,描绘了大师手持犀牛角柄的拂尘多次登上皇宫的三大殿讲经,新翻译的佛经如同五天之书般珍贵。颈联“莲华塔下焚香去,竹箭波间解缆初”,通过莲花塔下焚香而去,如同竹箭在波间解开缆绳初航的意象,表达了大师开始新的修行旅程。尾联“随顺世缘无所住,经行宴坐自如如”,总结了大师顺应世间因缘而不执着,无论是行走还是静坐都自在自如的修行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早传心印得衣珠,不学声闻證有馀。
犀柄屡登三殿讲,琅函新译五天书。
莲华塔下焚香去,竹箭波间解缆初。
随顺世缘无所住,经行宴坐自如如。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译经大师的敬仰和对佛法的理解。通过对大师的修行成就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的描述,展现了大师顺应世间因缘而不执着,无论是行走还是静坐都自在自如的修行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衣珠”比喻的是什么? A. 珍贵的宝物 B. 佛法中的珍贵教义 C. 大师的修行成就 D. 皇宫的宝物
“犀柄屡登三殿讲”中的“三殿”指的是什么? A. 皇宫的三大殿 B. 佛教的三大圣地 C. 大师的三大讲堂 D. 三座佛塔
诗中“随顺世缘无所住”表达了什么? A. 大师顺应世间因缘而不执着 B. 大师随波逐流 C. 大师随遇而安 D. 大师随和的性格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