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译经惣持大师致宗之泗上礼塔》

时间: 2025-05-07 08:46:13

诗句

早传心印得衣珠,不学声闻證有馀。

犀柄屡登三殿讲,琅函新译五天书。

莲华塔下焚香去,竹箭波间解缆初。

随顺世缘无所住,经行宴坐自如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6:13

原文展示:

早传心印得衣珠,不学声闻證有馀。 犀柄屡登三殿讲,琅函新译五天书。 莲华塔下焚香去,竹箭波间解缆初。 随顺世缘无所住,经行宴坐自如如。

白话文翻译:

很早就传承了心印并获得了衣中的宝珠,不学习那些只追求声闻的人,他们证悟有余。 手持犀牛角柄的拂尘多次登上皇宫的三大殿讲经,新翻译的佛经如同五天之书般珍贵。 在莲花塔下焚香而去,如同竹箭在波间解开缆绳初航。 顺应世间因缘而不执着,无论是行走还是静坐都自在自如。

注释:

  • 心印:佛教术语,指直接的心灵感应,不依赖言语文字的教法。
  • 衣珠:比喻佛法中的珍贵教义,如同衣中的宝珠。
  • 声闻:佛教中指通过听闻佛陀教法而证悟的弟子。
  • 犀柄:指用犀牛角制成的拂尘柄,象征高贵。
  • 琅函:指珍贵的书籍或佛经。
  • 五天书:指五部天竺(印度)的佛经。
  • 莲华塔:指佛塔,象征佛教的神圣。
  • 竹箭波间解缆初:比喻开始新的修行旅程。
  • 随顺世缘无所住:指顺应世间因缘而不执着。
  • 经行宴坐自如如:指无论是行走还是静坐都自在自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亿(974-1020),字大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官至翰林学士。他的诗文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是他在宋代为一位译经大师致宗之泗上礼塔时所作,表达了对大师的敬仰和对佛法的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杨亿为一位译经大师致宗之泗上礼塔时所作,表达了对大师的敬仰和对佛法的理解。诗中通过对大师的描述,展现了大师的修行成就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译经大师的描述,展现了大师的修行成就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首联“早传心印得衣珠,不学声闻證有馀”,表达了大师很早就传承了心印并获得了衣中的宝珠,不学习那些只追求声闻的人,他们证悟有余。颔联“犀柄屡登三殿讲,琅函新译五天书”,描绘了大师手持犀牛角柄的拂尘多次登上皇宫的三大殿讲经,新翻译的佛经如同五天之书般珍贵。颈联“莲华塔下焚香去,竹箭波间解缆初”,通过莲花塔下焚香而去,如同竹箭在波间解开缆绳初航的意象,表达了大师开始新的修行旅程。尾联“随顺世缘无所住,经行宴坐自如如”,总结了大师顺应世间因缘而不执着,无论是行走还是静坐都自在自如的修行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早传心印得衣珠,不学声闻證有馀。

    • 这句表达了大师很早就传承了心印并获得了衣中的宝珠,不学习那些只追求声闻的人,他们证悟有余。
  2. 犀柄屡登三殿讲,琅函新译五天书。

    • 这句描绘了大师手持犀牛角柄的拂尘多次登上皇宫的三大殿讲经,新翻译的佛经如同五天之书般珍贵。
  3. 莲华塔下焚香去,竹箭波间解缆初。

    • 这句通过莲花塔下焚香而去,如同竹箭在波间解开缆绳初航的意象,表达了大师开始新的修行旅程。
  4. 随顺世缘无所住,经行宴坐自如如。

    • 这句总结了大师顺应世间因缘而不执着,无论是行走还是静坐都自在自如的修行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衣珠”比喻佛法中的珍贵教义,“琅函”比喻珍贵的书籍或佛经。
  • 象征:如“莲华塔”象征佛教的神圣,“竹箭波间解缆初”象征开始新的修行旅程。
  • 对仗:如“犀柄屡登三殿讲,琅函新译五天书”中的“犀柄”与“琅函”,“三殿讲”与“五天书”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译经大师的敬仰和对佛法的理解。通过对大师的修行成就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的描述,展现了大师顺应世间因缘而不执着,无论是行走还是静坐都自在自如的修行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心印:直接的心灵感应,不依赖言语文字的教法。
  • 衣珠:佛法中的珍贵教义。
  • 犀柄:用犀牛角制成的拂尘柄,象征高贵。
  • 琅函:珍贵的书籍或佛经。
  • 莲华塔:佛塔,象征佛教的神圣。
  • 竹箭波间解缆初:开始新的修行旅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衣珠”比喻的是什么? A. 珍贵的宝物 B. 佛法中的珍贵教义 C. 大师的修行成就 D. 皇宫的宝物

  2. “犀柄屡登三殿讲”中的“三殿”指的是什么? A. 皇宫的三大殿 B. 佛教的三大圣地 C. 大师的三大讲堂 D. 三座佛塔

  3. 诗中“随顺世缘无所住”表达了什么? A. 大师顺应世间因缘而不执着 B. 大师随波逐流 C. 大师随遇而安 D. 大师随和的性格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禅意和宁静的心境。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草的描写,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杨亿的《译经惣持大师致宗之泗上礼塔》与王维的《鸟鸣涧》:两者都表达了禅意和宁静的心境,但杨亿的诗更侧重于对大师的敬仰和对佛法的理解,而王维的诗则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杨亿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佛教文化辞典》:提供了佛教术语的详细解释,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意象。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陈山龙湫 横溪堂春晓二首 其二 消湖 诗一首 横溪堂春晓二首 横溪堂春晓二首 横溪堂春晓 小殊山 陶隐居上馆 剑门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齿字旁的字 沉湎淫逸 寸字旁的字 包含滋的成语 导引 十字旁的字 从考舅 金龙案 歹字旁的字 包含济的成语 倜傥 渺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眼饧骨软 行财买免 古木参天 祸从口出 骥结尾的成语 龜字旁的字 雨散云飞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