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0:2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20:48
《戏书圆觉经后》
作者:辛弃疾
圆觉十二菩萨问,吾取一二余鄙哉。
若是如来真实语,众生却自胜如来。
圆觉的十二位菩萨询问我,取走一两样东西是否显得鄙陋。
若这是如来真实的教诲,那众生却能胜过如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圆觉”和“如来”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反映了辛弃疾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思考。圆觉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强调众生因缘而起,众生皆有成佛的潜能。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晚号醉吟先生,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词风豪放,兼具清丽与豪壮,常表达个人的理想与志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辛弃疾对佛教哲理的思考时,反映了他对人生、存在及众生自我觉悟的深刻反思。
《戏书圆觉经后》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辛弃疾通过对佛教经典的引用,探讨了众生与佛的关系。诗中提到的“圆觉十二菩萨”,象征着觉悟的智慧和慈悲,体现出对教义的尊重与反思。诗人通过菩萨的提问,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思考,是否因为取走一两样东西而显得鄙陋,反映出对物质与精神的矛盾思考。
“若是如来真实语,众生却自胜如来”一句,指出了众生的潜能与觉悟,暗示众生并非永远处于低下的状态,而是有可能超越如来。此句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也是对人类潜能的肯定,展现了辛弃疾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既有佛教的哲学思考,又渗透着诗人对人生的深入洞察,特别在当时政治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佛教的智慧寻求内心的安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众生的觉悟与成长,强调内心的智慧与价值,展现出辛弃疾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潜能的信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辛弃疾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圆觉”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
B. 愚昧
C. 智慧
D. 权力
诗中的“众生却自胜如来”表达了什么思想?
A. 众生永远低于佛
B. 众生有潜能超越佛
C. 佛教徒的悲观情绪
D. 物质主义的崇拜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