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戏书圆觉经后》

时间: 2025-05-07 00:20:48

诗句

圆觉十二菩萨问,吾取一二余鄙哉。

若是如来真实语,众生却自胜如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20:48

原文展示

《戏书圆觉经后》
作者:辛弃疾

圆觉十二菩萨问,吾取一二余鄙哉。
若是如来真实语,众生却自胜如来。

白话文翻译

圆觉的十二位菩萨询问我,取走一两样东西是否显得鄙陋。
若这是如来真实的教诲,那众生却能胜过如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圆觉:指的是圆满的觉悟,通常与佛教哲理相关。
  • 菩萨:指的是在佛教中发誓要成佛的众生,具有慈悲心。
  • 如来:佛教中指释迦牟尼佛,是真理的化身。
  • :超越、胜过。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圆觉”和“如来”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反映了辛弃疾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思考。圆觉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强调众生因缘而起,众生皆有成佛的潜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晚号醉吟先生,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词风豪放,兼具清丽与豪壮,常表达个人的理想与志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辛弃疾对佛教哲理的思考时,反映了他对人生、存在及众生自我觉悟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戏书圆觉经后》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辛弃疾通过对佛教经典的引用,探讨了众生与佛的关系。诗中提到的“圆觉十二菩萨”,象征着觉悟的智慧和慈悲,体现出对教义的尊重与反思。诗人通过菩萨的提问,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思考,是否因为取走一两样东西而显得鄙陋,反映出对物质与精神的矛盾思考。

“若是如来真实语,众生却自胜如来”一句,指出了众生的潜能与觉悟,暗示众生并非永远处于低下的状态,而是有可能超越如来。此句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也是对人类潜能的肯定,展现了辛弃疾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既有佛教的哲学思考,又渗透着诗人对人生的深入洞察,特别在当时政治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佛教的智慧寻求内心的安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圆觉十二菩萨问:引入了十二位菩萨的提问,显示出对佛教经典的敬重。
  • 吾取一二余鄙哉:自问取走一些东西是否显得低贱,反映出诗人对人性和物质的思考。
  • 若是如来真实语:暗示这是一种真实的教义,进一步深化了哲理的探讨。
  • 众生却自胜如来:强调众生也能超越佛,体现了对人类潜能的肯定。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用菩萨与如来的对比,展示思想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众生的觉悟与成长,强调内心的智慧与价值,展现出辛弃疾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潜能的信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圆觉:象征着智慧的圆满,启示人们追求内心的觉悟。
  • 菩萨:代表慈悲和救助,暗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 如来:象征真实与真理,反映出对高尚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辛弃疾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圆觉”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
    B. 愚昧
    C. 智慧
    D. 权力

  3. 诗中的“众生却自胜如来”表达了什么思想?
    A. 众生永远低于佛
    B. 众生有潜能超越佛
    C. 佛教徒的悲观情绪
    D. 物质主义的崇拜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水调歌头》 - 苏轼
  2.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白的作品对比:李白的豪放与辛弃疾的理性思考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多描写个人壮志与自然景观,后者则关注人性与内心的觉悟。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诗词集》
  2. 《中国古代诗词理论》
  3.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

相关查询

浣溪沙二首·壬午新春,兰皋 其一 浣溪沙三首·鱼占见示先德子韶世丈遗墨残字剪装本,因属题尾 其一 浣溪沙 金山 浣溪沙六首 其一 甲申感春 浣溪沙 辛巳重午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其二 秋夕小坐中庭 浣溪沙二首·留侯庙 其二 浣溪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学而不思则罔 研理 乐字的拼音怎么写_汉字拼音学习 广字头的字 万分 道同志合 蓼菜成行 斗字旁的字 连居 包含顽的成语 督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5画起名常用字精选_5画吉利汉字推荐 简严 带阝旁的字有哪些?带阝的汉字大全 齿字旁的字 包含复的词语有哪些 利刀旁的字有哪些_利刀旁汉字大全及书写规则 四字象声词大全及用法_常见四字象声词详解 桑落瓦解 坎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