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4:08
望萧关
作者: 朱庆馀 〔唐代〕
渐见风沙暗,萧关欲到时。
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
川绝衔鱼鹭,林多带箭麋。
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
随着风沙渐起,萧关即将到来。
孩子们能够生火,妇女们能够缝制旗帜。
河流阻断了鱼和鹭,林中多了带箭的麋鹿。
暂时来到这戎马之地,我不敢苦吟诗篇。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萧关”是唐代边防重地,常用于描述离乡背井的情感与战争的悲壮。诗中提到的“儿童探火”和“妇女解缝旗”象征着生活在战争边缘的人们,表现出一种生活的坚韧与不屈。
作者介绍
朱庆馀,字子华,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作品多描绘边塞生活与自然景观,情感深沉而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战乱频繁,诗人目睹战争的残酷与民众的苦难,抒发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无奈。
《望萧关》是一首充满边塞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们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带来的压迫感与人们对生存的渴望。首句“渐见风沙暗,萧关欲到时”开篇便设定了环境的严峻,风沙的暗沉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争。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描绘了儿童和妇女的日常活动,生火和缝制旗帜,既显示了生活的坚韧,也暗示了战斗的准备。尤其是“川绝衔鱼鹭,林多带箭麋”,诗人用自然的静谧与战争的紧迫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战争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破坏。最后一句“不敢苦吟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压抑,身处战乱之地,他无法心平气和地吟诵诗篇,反映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对战争的厌倦。这首诗情感深刻,意象丰富,展示了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景象与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朱庆馀的《望萧关》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描绘了边塞的景象与情感,但《望萧关》更侧重于战争的沉重与压迫感,而《登鹳雀楼》则表现出一种壮阔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两者都展示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