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4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42:38
曾掌兰台篡旧闻,亦瞻玉座和来薰。
戆愚漫有诛奸笔,疏拙元无乞巧文。
执简自知愧南董,免冠谁肯救朱云。
消磨不尽惟诗在,社友寻盟意尚勤。
我曾经在兰台担任职务,掌握过一些旧闻;我也曾目睹玉座的光辉与温暖。
愚笨的人即使有诛奸的笔也无济于事,笨拙的人根本不懂得如何去巧妙地写作。
我深知自己不及南董(南宋的著名诗人),而脱帽子的人又有谁愿意来救助朱云(朱熹)呢?
唯有诗歌是不能磨灭的,社交的朋友们寻求盟约依然是那么努力。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5-1269),字景纯,号道子,南宋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结合著称。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理想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刘克庄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与个人的追求后,写下这组诗,体现了对过往的反思与对理想的坚持。
这首诗通过回忆与自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谦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开头提到的“兰台”和“玉座”,不仅是对文人地位的回顾,也暗示了权力与文化的关系。诗人认为,尽管自己才华有限,但诗歌的存在是永恒的,这是他所追求的理想。诗中的“戆愚”与“疏拙”自谦之语,反映了他对自己的不满与对更高文学境界的追求。最后两句则表达出对志同道合的朋友的珍视,强调了文学社交在他生活中的重要性。这首诗以其深情的自省和浓厚的友情,展现了诗人对文学的执着与坚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个人才华的自谦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强调了诗歌的永恒价值,传达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兰台”代表什么?
A. 官署
B. 学校
C. 宫殿
答案:A
诗人感到自愧不如的对象是?
A. 朱云
B. 南董
C. 玉座
答案:B
诗中提到的“消磨不尽唯诗在”表达了什么?
A. 诗歌是短暂的
B. 诗歌是永恒的
C. 诗歌没有价值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