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6:3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6:36:41
不寐
作者: 高其倬 〔清代〕
萤流高屋影相追,
水外疏星拂地垂。
吹绉葛衣风渐紧,
滴残莼梦漏初迟。
三秋似月才生魄,
四序如花半在枝。
砧韵虫声愁几许,
旅人双鬓最先知。
这首诗的意思是:萤火虫的光影在高屋上追逐,水边稀疏的星星轻轻垂落在地面。微风渐紧,吹动着薄葛衣,莼菜的梦境在滴水声中逐渐模糊。三秋的夜晚,像月光刚刚照射出灵魂,四季的花朵,只有一半依然挂在枝头。砧板的韵律与虫声交织在一起,旅人心中忧愁,鬓边的白发最能感知时间的流逝。
“莼菜”出自《诗经》,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柔美与清幽。在诗中,莼梦的意象也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而“砧韵”则暗含了生活的琐碎与现实的无情,形成对比。
高其倬(约1620-1690),字子云,号曙轩,清代诗人,生于明末。他的诗风多具清新自然之韵,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深切体悟。
这首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作者在经历了明清更替的社会动乱后,心境更加沉郁,常常通过夜晚的景象与个人的情感交织,表达对生命、时光和归属的思索。
《不寐》是一首描写诗人夜晚不眠的心境的作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悠远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开篇用“萤流高屋影相追”描绘夜晚的宁静与美丽,萤火虫的光点与高屋的影子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接着通过“水外疏星拂地垂”,将目光转向水边的星空,描绘出一种空灵与孤独的感觉。
诗中提到的“吹绉葛衣风渐紧”,不仅描绘了夜晚的微风,更是暗示了季节的变换与诗人内心的紧张情绪。最后,诗人通过“旅人双鬓最先知”,深刻地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双鬓白发象征着岁月的积累与人生的感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展现了孤独、思乡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中“萤流高屋影相追”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热闹的市集
B. 宁静的夜晚
C. 烟花绚烂
诗中提到的“砧韵虫声”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忧愁
C. 无聊
“旅人双鬓最先知”中的“旅人”暗示了什么?
A. 旅行的快乐
B. 时间的流逝
C. 孤独的状态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通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达了孤独与宁静的情感,与高其倬的《不寐》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