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渡绵江》

时间: 2025-07-26 19:07:33

诗句

江烟漠漠白鸥飞,倚棹中流看落晖。

涪右水从中坝合,剑南山到左绵稀。

孤松远岸如人立,游子他乡见燕归。

又是一年秋欲半,荻花风起鲙鲈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9:07:33

渡绵江

原文展示:

江烟漠漠白鸥飞,
倚棹中流看落晖。
涪右水从中坝合,
剑南山到左绵稀。
孤松远岸如人立,
游子他乡见燕归。
又是一年秋欲半,
荻花风起鲙鲈肥。

白话文翻译:

江面上烟雾弥漫,白鸥在空中飞翔;我倚着船桨在水中,目送夕阳的余晖。涪江的水在坝子附近汇合,剑南的山脉在左侧稀疏可见。远岸的孤松像一个人静立,游子在异乡看到燕子归来。又是一年秋天快要过半,芦苇花随风起舞,鲙鱼和鲈鱼正肥美。

注释:

  • 江烟漠漠:江面上烟雾弥漫,形容视野模糊的景象。
  • 白鸥飞:白色的海鸥在天空中飞翔。
  • 倚棹:倚靠着船桨,表示在船上。
  • 落晖:夕阳的余晖,象征黄昏的美景。
  • 涪右水:指涪江的右侧水流。
  • 中坝合:水流在坝子附近汇聚。
  • 剑南山:指四川剑南地区的山脉。
  • 孤松:独立的松树,与远岸相对。
  • 游子他乡:远离故乡的游子,带有思乡情感。
  • 燕归:燕子归来,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归属感。
  • 荻花:芦苇花,秋季常见的植物。
  • 鲙鲈肥:鲙鱼和鲈鱼在这个时节肥美,暗示着丰收与美好的生活。

典故解析:

  • 游子: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指代远离故乡的人,表达思乡之情。
  • 燕子:燕子归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反映了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其倬,清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秋季,正值丰收季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渡绵江》是一首描绘秋日江景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江面烟雾缭绕的神秘与宁静,白鸥飞翔的自由自在,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乡之情。诗的开头“江烟漠漠白鸥飞”以宽广的自然景观引入,给人一种开阔而又朦胧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接下来的“倚棹中流看落晖”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悠闲的意境,诗人似乎在船上,随波逐流,静静地观赏着夕阳的余晖。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描绘了涪江与剑南山的交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孤松远岸如人立”则是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松树比作人,增强了诗中孤独感的表达。游子在他乡见到归来的燕子,令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思乡的情愫。

最后两句“又是一年秋欲半,荻花风起鲙鲈肥”更加深化了诗意,秋天的到来不仅是自然变化的象征,也暗示着人生的流转与丰收的希望。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心之间的微妙联系,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烟漠漠白鸥飞:描绘江面朦胧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 倚棹中流看落晖:表现诗人静坐观景的悠闲,暗示内心的宁静。
  • 涪右水从中坝合:描写水流的交汇,表现自然的和谐美。
  • 剑南山到左绵稀:具体地点的指引,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 孤松远岸如人立:通过比拟手法,表达孤独情感。
  • 游子他乡见燕归:将游子的思乡情感与燕子的归来相结合,增强情感的共鸣。
  • 又是一年秋欲半:时间的流逝,暗示人生的无常。
  • 荻花风起鲙鲈肥:总结自然丰收的喜悦,象征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松远岸如人立”,将松树比作人,增加情感的深度。
  • 拟人: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特征,增加亲切感。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江河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乡之情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生活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烟:象征迷惘与神秘。
  • 白鸥:象征自由与洒脱。
  • 孤松:象征孤独与坚韧。
  • 游子:象征离别与思乡。
  • 燕归:象征希望与归属。
  • 荻花:象征秋天的丰收与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江烟漠漠”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 A. 清晰明亮
    • B. 朦胧神秘
    • C. 暴风骤雨
    • 答案:B
  2. “孤松远岸如人立”中,孤松被比作什么?

    • A. 山
    • B. 人
    • C. 鱼
    • 答案:B
  3. 诗中的游子所看到的是什么?

    • A. 飞鸟
    • B. 燕子归来
    • C. 夕阳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二者都展现了秋天的自然美,但高其倬的《渡绵江》更侧重于对游子思乡的思考,而王维的作品则更多反映了安静的隐居生活。两者在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均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田园诗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浣溪纱 春闲 赠医僧始芳用龙山韵 幽居杂咏七十四首,自洪武十一年平原还家作也 其四十二 献给刘公晓光七秩寿诗二首 其二 期平叔兄不至 六州歌头 戏作简僮约,效稼轩体 寄魏景山 哭王司寇元美四首 其二 偈颂一百五十首 草堂招汤处士民悦饮集杜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疋字旁的字 耒字旁的字 有枝添叶 止字旁的字 猛虎出山 佣客 匡君 所结尾的成语 包含咏的词语有哪些 颜骨柳筋 度数 先字旁的字 衣字旁的字 荒古 升山采珠 回味 厮抬厮敬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