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5:4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5:42:39
秋宵
高其倬 〔清代〕
离抱何时释,秋宵特地长。
梦回仍远塞,月好是殊方。
蜡泪红垂地,蛩声寒近床。
遥怜多病后,吟罢正回肠。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夜孤独的感受。诗中提到何时才能解开离愁,秋夜显得特别漫长。梦中回到遥远的边塞,明月却照亮了异乡。蜡烛的泪滴落在地上,蟋蟀的声音在床边响起。遥想自己多病之后,吟咏完诗句,内心的感慨又涌上心头。
高其倬(约1645-约1725),清代诗人、文学家,字子云,号双溪,生于浙江,曾任职于地方官。他的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情感。
《秋宵》创作于高其倬晚年时,正值人生沉浮之际,身体多病,常在秋夜中思索人生,感怀离愁。这首诗展现了他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孤独与思念情感。
《秋宵》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中,细腻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离愁与思念。开头的“离抱何时释”直接点出离别的愁苦,给人一种即刻的情感冲击。秋宵漫长,时间似乎在无情地延续着诗人的孤独。
接下来的“梦回仍远塞”则引入了对故乡的思念,梦境中的边塞正是诗人心中惦念的地方,与现实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在“月好是殊方”中,月亮的美丽却显得冷漠,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蜡泪红垂地,蛩声寒近床”两句,利用蜡烛的泪滴和蟋蟀的叫声,渲染出一种幽静而凄凉的氛围,展现了夜深人静时的孤寂与愁苦。最后一句“遥怜多病后,吟罢正回肠”则是诗人对自身健康的关切与感慨,吟咏间流露出深切的自我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秋夜的孤独与思念,情感真挚而动人,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全诗表达了在孤独的秋夜中,诗人对离愁的深切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交融,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中“离抱何时释”中的“离抱”指的是什么?
“蜡泪红垂地”中的“蜡泪”象征什么?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以上内容为对《秋宵》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