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28: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28:48
七月四日自深谷之灵峰作
作者: 刘基 〔元代〕
平旦出云门,亭午至灵峰。
山盘涧萦纡,谷深岩错重。
竹露滴皎皎,林霞散溶溶。
度石苔藓滑,披萝烟霭浓。
颇喜禾黍成,可以慰老农。
野草各有花,照水似衒容。
徐行恐触热,聊憩崖下松。
时闻幽鸟鸣,亦足开心胸。
慨怀陶隐居,丹灶今无踪。
干将与莫邪,俱巳化为龙。
空馀远山色,菡萏青芙蓉。
清晨我从云门出发,正午时分到达灵峰。
山峦环绕,溪流蜿蜒,山谷深邃,岩石错落。
竹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树林中的霞光轻柔弥漫。
在石头上走时苔藓滑腻,披着藤萝,烟雾缭绕。
我非常高兴看到禾苗和黍米丰收,能够安慰老人和农民。
野草上各有花朵,映照着水面,似乎在显摆自己的美丽。
我缓步前行,担心触碰到热气,暂时在崖下的松树下歇息。
时不时听见幽鸟鸣叫,足以让我心情愉悦。
感慨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丹灶如今已无踪影。
干将与莫邪的剑,早已化为龙。
只剩下远山的色彩,和菡萏的青芙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千里,元代诗人、政治家。他以诗词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一个清晨的徒步旅行中创作的,作者在灵峰的美丽自然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与隐居生活的感慨,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七月四日自深谷之灵峰作》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及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诗。开篇描绘了从云门到灵峰的旅程,清晨的出发和正午的到达,展现出一种轻松而愉悦的心情。接下来的描写通过细致的观察,呈现了山水的雄伟与细腻,尤其是“竹露滴皎皎,林霞散溶溶”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象的美丽和变化。
在诗的中间部分,作者表达了对农作物丰收的欣喜,体现出他对乡村生活的关怀。而“徐行恐触热,聊憩崖下松”则表现了他在旅途中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热气的敏感,增加了诗的生活气息。
最后几句,作者感慨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以及干将与莫邪的传奇,显示出他对历史与传统的思考,诗的结尾“空馀远山色,菡萏青芙蓉”则将景与情完美结合,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乡村与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对历史名人的思考和感慨,展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禾黍成”主要指的是:
A. 农作物的丰收
B. 自然的美丽
C. 风景的变化
“空馀远山色,菡萏青芙蓉”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失落与孤独
B. 对自然的欣赏
C. 对历史的怀念
诗中的“幽鸟鸣”是指:
A. 一只具体的鸟
B. 自然环境中鸟的叫声
C. 诗人的心声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