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0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01:12
出塞七首,效少陵 其二
作者: 郑元祐 〔元代〕
秦时闾左戍,汉家弛刑徒。
髑髅弃瀚海,天阴哭呜呜。
我非望生还,魂魄迷归途。
但愿戈矢利,委身斲狂胡。
吁嗟载笔书,不纪万骨枯。
在秦朝的时候,边关的守卫都是很严密的,汉朝时则对囚徒放宽了刑罚。
骷髅在浩瀚的海边被弃置,天色阴沉,哀哭声阵阵传来。
我并不奢望能够生还,只希望魂魄能找到归途。
只愿我的戈矢锋利,愿意身死在疯狂的胡人手下。
唉,我在笔下书写这些,却无暇顾及那些已枯萎的万骨。
郑元祐,元代诗人,活跃于元朝时期,作品多以边塞诗著称。他在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命运的同情。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正值民族矛盾和战争频繁的时期。诗人以古代战乱为背景,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悲痛与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注。
郑元祐的《出塞七首,效少陵 其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悲哀的氛围,揭示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无奈。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历史的沉重感与个人的悲伤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反思。
诗的开头,诗人通过“秦时闾左戍,汉家弛刑徒”对比了不同时代的军事政策,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接着“髑髅弃瀚海,天阴哭呜呜”用骷髅和哭声的意象,表现出战争的惨烈和死亡的无情。
而“我非望生还,魂魄迷归途”,则展现出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归家的渴望,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忧伤与绝望。最后,诗人以“吁嗟载笔书,不纪万骨枯”结束,表达了对无数战死者的追念,和对战争的控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反映出诗人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表现了士兵在战争中面对生死的无奈和悲伤,揭示了历史的惨烈与个体命运的脆弱。
诗中提到“髑髅”是指什么?
A. 骨头
B. 武器
C. 战士
诗人希望戈矢是怎样的?
A. 钝的
B. 锋利的
C. 多的
“我非望生还”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对生存的渴望
B. 对死亡的绝望
C. 对战争的期待
郑元祐的《出塞七首,效少陵 其二》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反映了边塞的壮阔和士兵的情感,但郑元祐更侧重于战争的惨烈和对死亡的思考,而王维则尝试表现友情与希望。两者在意境和情感表达上各有特点,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