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4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44:31
莺未老。花谢东风扫。秋千人倦彩绳闲,又被清明过了。日长破夜长眠,别听笙箫吹晓。锦笺封与怨春诗,寄与归云缥缈。
莺鸟尚未衰老,春花已被东风吹落。秋千上的人已经疲倦,彩绳也闲置不动,清明节又已经过去。白天渐长,夜晚也长久沉睡,不再听见笙箫的清音在黎明时分吹响。用锦绣的纸封住那愁怨的春天诗篇,寄给那飘渺的归云。
“清明”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既是扫墓祭祀的时节,也象征着春天的结束与生命的更替。诗中提到“笙箫”,则与古代的宴乐文化相关,常在春天的聚会中出现,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追忆与感伤。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的词人,其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以历史题材和个人情感交融为主题。他的作品常反映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怀。
“出塞(春寒有感)”写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积贫积弱时期,诗人虽身处乱世,却依然怀有对故国的深情与思念。此时的春天已不再是生机勃勃的象征,而是充满了对时光流逝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切感受。诗中的“莺未老”与“花谢东风扫”,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暗示着生命的活力,后者则揭示了春天的短暂与易逝。随着清明节的到来,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仿佛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
“日长破夜长眠”,这句诗描绘了白天的延长和夜晚的漫长,令人感到时间的沉重与无情。诗人在这种氛围中用“别听笙箫吹晓”表达了对春夜欢娱的怀念与失落,音乐的消逝更显得孤独和悲凉。
最后“锦笺封与怨春诗,寄与归云缥缈”,写出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不安,仿佛是把对春天的怨念寄托在远方的云端,无法再回首。整首诗在情感上深邃而细腻,展现了辛弃疾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中提到的“莺未老”代表什么?
A. 春天的结束
B. 生命的活力
C. 夜晚的降临
“清明”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重生
B. 时光的流逝
C. 欢乐的聚会
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怀念?
A. 过去的欢乐
B. 未来的希望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1. B 2. B 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