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咏水沙连社 其三》

时间: 2025-05-01 00:17:05

诗句

湖中员屿外重溪,三跨横藤人自迷。

此境若非番社异,武陵洞口认花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17:05

诗词名称: 咏水沙连社 其三

作者: 黄叔璥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湖中员屿外重溪,
三跨横藤人自迷。
此境若非番社异,
武陵洞口认花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的是:湖中有小岛,外面则是重重溪水,横跨的藤条让人感到迷失方向。如果不是这个地方与番社不同,恐怕我会在武陵的洞口认错了花径。

注释:

  • 员屿:小岛,指湖中小岛。
  • 重溪:多条溪水,形容水流环绕。
  • 三跨横藤:三条横跨的藤条,形容藤条的数量和布局。
  • 番社:指外族或异族的社群,这里用以与武陵的桃花源相对比。
  • 武陵洞口:指《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洞口,象征着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叔璥(1640年-1713年),字景韶,号青松,又号壶天。清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清代,黄叔璥游历于水乡,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人文的交融。诗中以湖水、溪流、藤条等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人居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湖水为主线,通过对湖中小岛、溪水和藤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美丽的自然景观。开篇的“湖中员屿外重溪”,意境悠远,给人一种轻柔而宁静的感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引导读者感受到一种迷失与寻找的情感。尤其是“三跨横藤人自迷”,藤条的横跨让人有了迷失的感觉,这不仅是对空间的迷失,更是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交织的思考。

此诗还通过“此境若非番社异”引入了对比,初看似乎是在描绘自然,实则带有一种对理想乡的期盼和对现实的反思。诗人用“武陵洞口认花蹊”的典故,暗示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同时也引发了对生活在世俗中的人的思考。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具有自然美的外表,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理想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当下现实的不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湖中员屿外重溪:描绘湖中小岛外有多条溪水环绕,营造出一种宁静的自然环境。
    • 三跨横藤人自迷:三条藤条横跨湖面,使得游人感到迷惑,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的迷失。
    • 此境若非番社异:此地的景致若非与番社的不同,意味着诗人希望强调这个地方的独特性。
    • 武陵洞口认花蹊:提到《桃花源记》,暗示诗人对理想境地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反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藤条的横跨比喻人生的迷失。
    • 对仗:前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武陵洞口象征理想的世外桃源。
  • 主题思想:
    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 湖水:象征着宁静与深邃,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小岛:象征着理想与归宿,隐喻追求的目标。
  • 藤条:代表着迷惘与阻碍,暗示人生的复杂。
  • 武陵洞口:象征着理想的世外桃源,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湖中员屿”指的是什么? A. 山
    B. 小岛
    C. 河流

  2. “三跨横藤”中的“横藤”用来比喻什么?
    A. 美丽
    B. 迷失
    C. 幸福

  3. 诗中提到的“武陵洞口”象征什么?
    A. 现实
    B. 理想
    C. 过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 〔陶渊明〕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暘》相比,黄叔璥的这首诗更加注重水的意象和人与自然的迷失感,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山的高远与人内心的宁静。两者皆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方式与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叔璥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总汇》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书感 纵笔 雨夜书感 幽居感怀 客怀 官居戏咏三首 其一 赠林使君 雨中出谒归昼卧 贫舍写兴 乙巳秋暮独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笔头生花 色字旁的字 鸡结尾的成语 字乳 包含诩的词语有哪些 路叟之忧 包含注的成语 龛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食字旁的字 刀字旁的字 埋头埋脑 攴字旁的字 憋懆 躔次 冥顽不化 争强显胜 病字头的字 稳若泰山 梁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