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4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45:44
奉使嵩山途经缑岭
作者:宋之问
侵星发洛城,城中歌吹声。
毕景至缑岭,岭上烟霞生。
草树饶野意,山川多古情。
大隐德所薄,归来可退耕。
夜晚的星星在洛城升起,城中传来歌声和乐音。
毕景到达了缑岭,岭上烟雾和霞光缭绕。
草木繁茂,蕴含着大自然的气息,山川流露出古老的情怀。
大隐者的德行受到轻视,但我回归后可以在田园中耕作。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宋之问(649年-713年),字中立,唐代诗人,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五言绝句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时代背景是唐朝盛世,诗人作为官员出行,途经风景如画的缑岭,受到自然美的启发,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及对官场的失望。
《奉使嵩山途经缑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诗中开篇描绘了夜晚星星升起的景象,紧接着是城中歌声的悠扬,展示了洛城的繁华与生机。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来到缑岭,眼前的烟霞景象让人心旷神怡,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草木丰盈、山川古情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隐含着对人世喧嚣的反思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更是点明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尽管隐士的品德在世俗中受到轻视,但他依然希望能够回归田园,过上宁静的生活。这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让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思考。诗人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传达了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精神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隐逸”与“世俗”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揭示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侵星”主要指什么?
“大隐德所薄”中的“大隐”指的是?
诗中表达的隐逸生活的愿望主要体现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山水自然的向往,但王维更注重静谧的氛围,而宋之问则在喧闹中寻找宁静。两首诗皆体现出唐代文人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