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7:00: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7:00:53
宿云门寺
作者:宋之问 〔唐代〕
云门若邪里,泛鹢路才通。
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
天香众壑满,夜梵前山空。
漾漾潭际月,飗飗杉上风。
兹焉多嘉遁,数子今莫同。
凤归慨处士,鹿化闻仙公。
樵路郑州北,举井阿岩东。
永夜岂云寐,曙华忽葱茏。
谷鸟啭尚涩,源桃惊未红。
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
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
在云门山的深处,只有小船才能通行。
顺着绿竹的岸边,终于来到了青莲宫。
山谷里弥漫着天香,夜里的梵音在空中回荡。
月光在潭边荡漾,风在杉树上轻轻吹动。
此地有许多隐士,今天你们都不在。
凤鸟归来感叹隐士的生活,鹿群传闻仙人的踪迹。
樵夫的路在郑州的北边,井水在阿岩的东边。
漫漫长夜难以入眠,晨曦突然变得葱翠。
谷中的鸟儿鸣叫得还很涩,桃花的源头让人惊讶尚未开放。
再来时期待春天的末尾,想要在林间开辟新的道路。
希望能追踪到谢客的足迹,开山投身于剡溪之中。
作者介绍:宋之问,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常以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淡泊。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宿云门寺》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与自然景观的诗。诗中通过对云门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篇便以“云门若邪里,泛鹢路才通”引入,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在接下来的描绘中,诗人通过“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的意象,表达了对理想隐居之所的追求。
诗中“天香众壑满,夜梵前山空”两句,描绘了自然中的香气和宁静的佛教音乐,渲染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随着诗句的推进,“漾漾潭际月,飗飗杉上风”展现出夜晚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构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最后几句,诗人用“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希望能再次回到这片美好的自然之中,追寻隐逸生活的痕迹。整体而言,诗歌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逃避及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中心思想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美的赞颂,体现了诗人追求宁静、超脱的生活态度。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有哪些?
A. 竹林、潭水、月光
B. 沙漠、草原、海洋
C. 城市、街道、楼房
诗中提到的“青莲宫”象征什么?
A. 富贵荣华
B. 理想的隐居生活
C. 争名夺利
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态度是?
A. 追求繁华
B. 向往宁静
C. 随波逐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