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3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1:04
王氏贵先宗,衡门栖道风。
传心晤有物,秉化游无穷。
学奥九流异,机玄三语同。
书乃墨场绝,文称词伯雄。
白屋藩魏主,苍生期谢公。
一祗贤良诏,遂谒承明宫。
补衮望奚塞,尊儒位未充。
罢官七门里,归老一丘中。
尝忝长者辙,微言私谓通。
我行会稽郡,路出广陵东。
物在人已矣,都疑淮海空。
王氏世代尊贵,门第高雅,栖息在风雅之地。
传递心意,交流思想,感悟到有形的事物,
秉持着道德,游历于无尽的天地之间。
学问深邃,独特于众流,
道理巧妙,三种语言却能相通。
书法在墨迹中无与伦比,
词章在文学中被称为杰出者。
白屋之中,隐居的魏主,
苍生都寄望于谢公。
只因一纸贤良的诏书,
便前往承明宫拜谒。
补衮衣望望而不可及,
尊崇的儒士之位尚未充实。
在七门里辞官,回归到一丘之中。
曾经沾染长者的德泽,
微言细语私下传递着通达之道。
我行走在会稽郡,路途向广陵东去。
事物已成往事,皆怀疑淮海的空荡。
作者介绍:宋之问,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擅长五言古诗和律诗。他的诗作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七秘书监去世之后,诗人表达了对王七的惋惜和对昔日友好的追忆,同时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政治理想和个人抱负。
诗中通过对王七的追忆,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王七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士,不仅在学问上独具一格,也在为人处世上表现出高尚的品格。诗人通过对王七的描绘,表达了对其才华的赞美,同时也透出对他未能实现理想的惋惜。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白屋藩魏主,苍生期谢公”,将隐居生活与显赫地位相对比,突显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尤其是最后几句,表现出人事已非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叹息。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有对人物的细致刻画,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水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王七的追思和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真理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王氏家族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人对王七的追忆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白屋”象征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