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6:0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09:24
游法华寺
宋之问〔唐代〕
薄游京都日,遥羡稽山名。
分刺江海郡,朅来征素情。
松露洗心眷,象筵敷念诚。
薄云界青嶂,皎日鶱朱甍。
苔涧深不测,竹房闲且清。
感真六象见,垂兆二鸟鸣。
古今信灵迹,中州莫与京。
林巘永栖业,岂伊佐一生。
浮悟虽已久,事试去来成。
观念幸相续,庶几最后明。
游览京都的日子,远远羡慕稽山的名声。
穿越江海的地区,特意来此追寻素雅的情怀。
松露的气息洗净心灵的牵挂,象筵铺开诚心的念想。
薄云环绕着青色的山峰,明亮的太阳映照着朱红的屋宇。
苔藓涧流深不可测,竹屋居所闲适而清幽。
感受到真正的六象(自然的奇观),两只鸟儿在枝头鸣叫。
古今往来都相信的灵异迹象,中原地区难以与京城相比。
山林峻岭是我永远的栖息之地,岂能只为一生的辅助。
虽然浮游的领悟已经久远,事情的成败需要时间去考验。
但愿观念能持续不断,或许最后能够领悟真理。
宋之问(公元649年-公元713年),字子文,号青莲,唐代著名诗人,因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受到赞誉。他的诗多描写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情景交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游法华寺》写于唐朝,正值诗歌文化兴盛的时期,诗人游览名胜古迹,心中感慨万千,故而作诗以抒情。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游法华寺》是宋之问的一首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在京都游览法华寺的所见所感。诗中不仅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写,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开篇以“薄游”引入,显示出诗人轻松游览的心态,随即表达了对稽山名声的遥羡,体现出一种人对自然与名山的向往。接着,诗人通过“松露洗心眷”来展现自然给人带来的心灵净化,象征着一种对真诚与宁静的追求。
在描写山水景色时,诗人用“薄云界青嶂,皎日鶱朱甍”展现出一幅清新的自然画卷,青山绿水与阳光交相辉映,生动形象,令人向往。而“苔涧深不测,竹房闲且清”则突显了诗人的闲适与淡泊,映射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的最后几句,诗人从个人感受升华到对灵性与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全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通过游览法华寺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心灵净化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幸福。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稽山”主要指什么?
填空题:全诗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松露”象征了诗人内心的浮躁。(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