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黄河》

时间: 2025-07-28 15:03:12

诗句

谁言为利多于害,我谓长浑未始清。

西至昆仑东至海,其间多少不平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5:03:12

原文展示:

题黄河 邵雍 〔宋代〕 谁言为利多于害,我谓长浑未始清。 西至昆仑东至海,其间多少不平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有人说黄河带来的利益多于危害,我却认为它从未真正清澈过。从西边的昆仑山到东边的海洋,这一路上有多少不平的声音。

注释:

  • 谁言:谁说。
  • 为利多于害:带来的利益多于危害。
  • 长浑未始清:长期浑浊,从未清澈。
  • 西至昆仑东至海:从西边的昆仑山到东边的海洋。
  • 不平声:不平之事,指黄河带来的灾害和民间的苦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通过对黄河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邵雍观察黄河时,对黄河的浑浊和带来的灾害有所感触而作。当时黄河频繁泛滥,给沿岸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黄河的复杂情感和对民间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黄河为题材,通过对黄河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诗中,“谁言为利多于害”一句,直接反驳了常人对黄河的看法,指出黄河虽然有灌溉之利,但其带来的灾害更为严重。“我谓长浑未始清”则进一步强调了黄河的浑浊特性,暗示了其带来的长期困扰。最后两句“西至昆仑东至海,其间多少不平声”,则通过空间的大跨度,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广阔,同时也隐喻了沿岸百姓的苦难和不平。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言为利多于害”:这一句直接反驳了常人对黄河的看法,指出黄河虽然有灌溉之利,但其带来的灾害更为严重。
  2. “我谓长浑未始清”: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黄河的浑浊特性,暗示了其带来的长期困扰。
  3. “西至昆仑东至海”:这一句通过空间的大跨度,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广阔。
  4. “其间多少不平声”:这一句隐喻了沿岸百姓的苦难和不平。

修辞手法:

  • 反问:“谁言为利多于害”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黄河的危害。
  • 拟人:“长浑未始清”将黄河拟人化,形容其长期浑浊。
  • 对仗:“西至昆仑东至海”通过对仗,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广阔。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黄河的复杂情感和对民间苦难的同情。通过描述黄河的浑浊和带来的灾害,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意象分析:

  • 黄河:诗中的主要意象,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苦难。
  • 昆仑山:西方的起点,象征着黄河的源头。
  • 海洋:东方的终点,象征着黄河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谁言为利多于害”一句,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A. 黄河带来的利益多于危害 B. 黄河带来的危害多于利益 C. 黄河带来的利益和危害相等 答案:B

  2. 诗中“我谓长浑未始清”一句,作者对黄河的描述是什么? A. 黄河清澈见底 B. 黄河长期浑浊 C. 黄河偶尔清澈 答案:B

  3. 诗中“西至昆仑东至海”一句,描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A. 黄河的宽度 B. 黄河的长度 C. 黄河的深度 答案:B

  4. 诗中“其间多少不平声”一句,隐喻了什么? A. 黄河的流水声 B. 沿岸百姓的苦难 C. 黄河的波涛声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色。
  • 李白《将进酒》:通过豪放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邵雍《题黄河》:两者都以黄河为题材,但王之涣的诗更多展现了黄河的壮丽,而邵雍的诗则更多表达了黄河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黄河史》:详细介绍了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中的黄河意象。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偶兴四首 宿石桥闻水声 送沈信臣赴试南宫五首 依韵恭和御制秋怀 次韵唐与正喜雪二十韵 山行二首 次韵子云春日杂兴五首 望卞山怀石林翁 醉落魄(戊戌重阳龙山会别) 喜雪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兰的成语 靣字旁的字 鼻字旁的字 打成平手 群疑满腹 燕窝菜 炫泇 大鱼大肉 麦字旁的字 火耨刀耕 娱乐圈 安忍无亲 惊惶不安 鼓字旁的字 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一茎一草 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