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24: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2:24:45
桃源行
作者:王维 〔唐代〕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全诗翻译
渔船在清澈的水面上欢快地游荡,春天的山景令人陶醉;两岸的桃花夹着古老的渡口。
坐着看那红色的树木,不知其远近,沿着青色的小溪走到尽头,却没有见到一个人。
在山口悄然行走,山开阔了,望去是一片平坦的陆地。
远远望去有一处树木聚集如云,近处却是千家万户散落的竹林。
樵夫初次传来汉朝的姓名,居住的人们却仍然穿着秦朝的衣服。
居住的人共同生活在武陵源,田园生活从世外而起。
明月下松树下,房间静悄悄的;日出时云中传来鸡犬的喧闹。
惊闻世俗的客人争相聚集,竞相引导回家问询城市的情况。
街巷里春花盛开,薄暮时渔夫和樵夫划船归来。
最初是为了避开世俗而来到这里,后来竟成了仙人再也不想返回。
峡谷里谁知道人间的事,世人遥望空中的云山。
不相信灵境难以闻见,心中尘念尚未消尽对故乡的思念。
出洞无论隔着多少山水,辞别家乡终究想要长久游历。
自以为经过的地方已经不再迷失,怎知如今的山峰沟壑已经改变。
当时只记得进入深山,青溪几次流到云林。
春天来临时到处是桃花水,不知道仙源究竟在哪里寻找。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桃源”源自于《庄子》中的桃花源,寓意与世隔绝的理想生活。王维以此为题,描绘了一个隐逸的田园生活,反映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其诗歌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常表现隐逸与自然的主题。
创作背景
《桃源行》创作于王维的隐逸生活时期,反映了他对归隐自然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王维的《桃源行》以其生动的意象和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一个人间仙境,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诗中从“渔舟逐水”开始,便塑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伴随着春天的气息,渔舟和桃花交织出一幅美丽的画卷。随着诗的推进,山水之间的宁静和田园生活的和谐愈发明显,樵客与居住者的存在仿佛在告诉我们世外桃源的真实。
然而,诗中也隐含着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尽管诗人享受着这种宁静和美好,但他也意识到世俗的喧嚣和人事的变迁。在“惊闻俗客争来集”的描写中,作者反映了对外界的关注和对归隐理想的反思。最后,王维以“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结束,既表现了对理想归处的迷茫,也暗示了对世外桃源的执念。
整首诗不仅在画面上呈现出山水田园的美丽,更在情感上引发人们对人生选择和归属感的深思,体现了王维深邃的哲思与艺术才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桃源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世俗生活的深刻思考,探讨了归属与自我认同的主题。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桃源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维
C. 杜甫
诗中“渔舟逐水爱山春”的意思是?
A. 渔船在水中追逐春天的山景
B. 渔船在水中静静划行
C. 渔船在春天的山中捕鱼
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着什么?
A. 隐秘的地方
B. 田园生活的理想
C. 城市的繁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比,王维的《桃源行》更加强调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陶渊明则更多地叙述了桃花源的理想境界和对外界的逃避。两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深入理解《桃源行》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