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1:44: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1:44:51
经少林精舍寄都邑亲友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息驾依松岭,高阁一攀缘。
前瞻路已穷,既诣喜更延。
出巘听万籁,入林濯幽泉。
鸣钟生道心,暮磬空云烟。
独往虽暂适,多累终见牵。
方思结茅地,归息期暮年。
驾车停在松岭旁,高阁之上攀缘而望。
前方道路已然尽头,然而到达此地更感欢喜。
走出山巅聆听万籁,走入林中洗涤幽泉。
钟声响起生出道心,暮磬声中空余云烟。
独自前往虽有片刻安适,终究多有牵挂。
如今思索要结茅居所,期盼归隐度过晚年。
“少林精舍”是指少林寺,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教、佛教的融合,成为文人寄情的地方。诗中涉及的钟声、磬声等元素,常常与修道、禅心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韦应物(738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字达道,号穆溪。其诗歌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达隐逸情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作于作者旅行至少林寺时,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都市生活的思考。诗作反映了唐代士人的隐逸情怀及对自然的热爱。
《经少林精舍寄都邑亲友》是一首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少林寺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都市喧嚣的反思。开篇“息驾依松岭,高阁一攀缘”,描绘了诗人停留在松岭高阁之上的悠闲情景,展现了他在自然中获得的宁静与快乐。接着“前瞻路已穷,既诣喜更延”,表达了尽管前路已尽,但到达此地的欢喜心情,似乎在暗示人生的某种境界,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发现乐趣。
“出巘听万籁,入林濯幽泉”则描绘了诗人走出山巅,聆听自然的声音,洗涤心灵,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鸣钟与暮磬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的氛围,给人以心灵的启迪。
最后两句“独往虽暂适,多累终见牵。方思结茅地,归息期暮年”,诗人开始反思独自前往的意义,尽管短暂的独处令人暂时适意,但生活中总有牵挂。最终,他希望能结茅隐居,安享晚年,表现出一种归隐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无奈。
逐句解析: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人在游览少林寺时,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希望能在晚年归隐,享受宁静的生活。
诗中“息驾”指的是什么?
A. 起程
B. 停车
C. 休息
D. 驾车
诗人希望在晚年做什么?
A. 继续旅行
B. 归隐生活
C. 学习佛法
D. 追求名利
诗中提到的“鸣钟生道心”表达了什么?
A. 对金钱的渴望
B. 对佛教的向往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