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步虚词二十三章 其十三》

时间: 2025-04-25 18:38:14

诗句

大圣摛言密,神仙立意高。

明心神不变,知命意先豪。

要领参麟角,精微入兔毛。

三才披道奥,六籍悟真韬。

世泰登金马,时危命宝刀。

文章藏石室,不必著离骚。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8:38:14

原文展示:

大圣摛言密,神仙立意高。
明心神不变,知命意先豪。
要领参麟角,精微入兔毛。
三才披道奥,六籍悟真韬。
世泰登金马,时危命宝刀。
文章藏石室,不必著离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高人(大圣)所说的深刻道理,神仙的志向是高远的。明智的心灵始终不变,明白命运的人往往志向宏伟。要领悟道理如同参透麟角(珍稀之物),细微之处却如同兔毛一般。三才(天地人)揭示了道理的深奥,六籍(经典著作)帮助人们领悟真理的奥秘。在太平的时代,坐上金马,然而在危难的时刻,则需用宝刀保护生命。文章的智慧可以藏于石室之中,不必像《离骚》那样显露。

注释:

  • 大圣:指智慧高深的人,通常指道教或佛教的圣人。
  • 摛言:指广泛表达深刻的道理。
  • 明心:指心灵的明澈与清醒。
  • 知命:指明白自己的命运。
  • 麟角:比喻珍稀的事物,象征难得的智慧。
  • 兔毛:细小而轻柔的东西,引申为精微的事物。
  • 三才:指天、地、人三者。
  • 六籍:指古代的经典著作。
  • 金马:象征荣华富贵。
  • 宝刀:象征保护生命的工具。
  • 石室:比喻文章的深邃与隐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炼,明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作品多反映道教思想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文人对道教哲学的探讨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诗人以高人的视角探讨人生的意义和智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道教思想的精髓。诗人以“大圣”和“神仙”开篇,既是对高人智慧的向往,也是对自身修行的呼唤。接下来的几行通过比喻将道理的深邃和细腻表现得淋漓尽致,强调了理解和领悟的重要性。尤其是“要领参麟角,精微入兔毛”,不仅展示了道理难以捉摸的特性,更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

“世泰登金马,时危命宝刀”对比了太平与危难的两种状态,强调了面对不同境遇时应有的态度与智慧。最后以“文章藏石室”结尾,表明知识的深邃与隐秘,暗示真正的智慧不需要张扬,像《离骚》那样的作品虽好,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炼与思考。

这首诗不仅在字面上富有哲理,更在情感上激励读者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与宇宙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圣摛言密:高人所言深刻而难以明了。
  2. 神仙立意高:神仙心志远大,不受俗世的束缚。
  3. 明心神不变:心灵清晰明了,始终保持不变。
  4. 知命意先豪:明白命运的人,志向往往豪迈。
  5. 要领参麟角:要领会高深的道理,需从珍稀之处入手。
  6. 精微入兔毛:细致入微的地方也蕴藏着真理。
  7. 三才披道奥:天地人三者共同揭示了道的奥妙。
  8. 六籍悟真韬:六部经典帮助人们领悟真正的道理。
  9. 世泰登金马:在太平的时代,能够高升显贵。
  10. 时危命宝刀:在危难的时候,需有保护自己的工具。
  11. 文章藏石室:智慧与文章可以隐匿于深邃的地方。
  12. 不必著离骚:不一定要像《离骚》那样浮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智慧与珍稀物品相提并论,增强了哲理的深刻性。
  • 对仗:如“世泰登金马,时危命宝刀”,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结构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智慧、命运与人生的意义,强调了内心的修炼和对道理的领悟,倡导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圣:智慧的象征。
  • 神仙:超脱世俗的理想状态。
  • 麟角:珍稀之物,象征高深的道理。
  • 兔毛:细腻与微小,象征细致的观察与思考。
  • 金马:荣华富贵的象征。
  • 宝刀:生命与安全的保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大圣摛言密”中“大圣”指的是?

    • A. 高人
    • B. 普通人
    • C. 皇帝
    • D. 诗人
  2. 诗中“明心神不变”意指?

    • A. 心灵的清晰与稳定
    • B. 心情的变化
    • C. 忘记过去
    • D. 心中无物
  3. “世泰登金马”中的“金马”象征什么?

    • A. 知识
    • B. 财富
    • C. 荣华富贵
    • D. 名声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名作,表达了对理想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 《庐山谣》:李白的作品,描绘了自然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沈炼与屈原的《离骚》:两者均探讨了高尚理想与个人命运,但沈炼更强调内心宁静与智慧的追求,而屈原则更多体现出对世俗的不满与抗争。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沈炼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与鉴赏》
  • 《道教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西江月 鹧鸪天(冬至上李漕) 鹧鸪天(旅中中秋) 鹧鸪天 鹧鸪天 鹧鸪天 鹧鸪天 鹧鸪天 鹧鸪天 点绛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月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认识月字旁的字 亠字旁的字 谊结尾的成语 两个肩膀扛张嘴 邹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同字框的字 引脰增劳 夕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夕字旁的字 糸字旁的字 眼穿心死 粉面含春 兵在精而不在多 附势趋炎 牙字旁的字 敦恪 扇枕温席 提手旁的字 提手旁的字有哪些?小学一年级提手旁汉字大全_轻松掌握提手旁生字 田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田字旁的字 驼囊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