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2:31
永嘉城头角声咽,大星坠地光不灭。
白头老母望儿归,不见桐船泪垂血。
桐船轻疾如游龙,将军百战多威风。
不知乃由阿母训,不杀贼归母须愠。
桐船昨出时,别母换征衣。
祇言儿向闽中去,那知陷入鲸鲲围。
鲸鲲日伏台澎侧,闽中将吏谁敢击。
幕府闻得桐船来,火急军书催赴敌。
将军之来非出师,国家有事安得辞。
贻书中丞誓必死,要令大节千秋知。
天茫茫,波浩浩,吹桐船,落贼岛。
矢石既尽壮士亡,将军挺立神不挠。
大呼狂贼速杀我,群丑投戈拥公坐。
抉伤且学鲁臧坚,捐躯夙志今朝果。
圣主酬忠礼数全,可怜谰语尚纷然。
果然不出将军料,诬作哥舒语浪传。
有卒潜逃自贼垒,自言亲见将军死。
话到蛟龙食魄时,阿母闻之悲不止。
母勿哭,母教儿杀贼,儿死身不辱。
桐船虽败鬼犹雄,森森直节谁能同,便是龙门百尺桐。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2:31
永嘉城头角声咽,大星坠地光不灭。
白头老母望儿归,不见桐船泪垂血。
桐船轻疾如游龙,将军百战多威风。
不知乃由阿母训,不杀贼归母须愠。
桐船昨出时,别母换征衣。
祇言儿向闽中去,那知陷入鲸鲲围。
鲸鲲日伏台澎侧,闽中将吏谁敢击。
幕府闻得桐船来,火急军书催赴敌。
将军之来非出师,国家有事安得辞。
贻书中丞誓必死,要令大节千秋知。
天茫茫,波浩浩,吹桐船,落贼岛。
矢石既尽壮士亡,将军挺立神不挠。
大呼狂贼速杀我,群丑投戈拥公坐。
抉伤且学鲁臧坚,捐躯夙志今朝果。
圣主酬忠礼数全,可怜谰语尚纷然。
果然不出将军料,诬作哥舒语浪传。
有卒潜逃自贼垒,自言亲见将军死。
话到蛟龙食魄时,阿母闻之悲不止。
母勿哭,母教儿杀贼,儿死身不辱。
桐船虽败鬼犹雄,森森直节谁能同,
便是龙门百尺桐。
在永嘉城头,角声低沉哀咽,大星陨落,光芒依旧不灭。
白发老母眺望着儿子归来,却不见桐船,泪水流淌如血。
桐船轻快如游龙,将军经历百战,威风凛凛。
不知这都是母亲的教诲,不杀贼归来母亲必然生气。
桐船昨日出发时,别母换上征战的衣服。
只说儿子去闽中,却不知落入鲸鲲的包围。
鲸鲲伏在台澎的侧面,闽中的官吏谁敢出击。
幕府听闻桐船来,急忙催促军书赴敌。
将军的到来并非出征,国家有事怎能辞退。
给中丞留下书信发誓必死,要让大节千秋流传。
天茫茫,波浩浩,桐船顺风驶向贼岛。
箭矢石头都用尽壮士已亡,将军屹立不倒。
大声呼喝狂贼速来杀我,众丑投戈围坐公座。
伤痛之中要学习鲁臧的坚韧,捐躯之志今朝果敢实现。
圣主酬劳忠臣的礼节周全,唯有谣言仍然纷扰不休。
果然未出将军所料,谣传作哥舒的言语。
有士兵潜逃自贼营,自称亲眼见将军死。
当提到蛟龙食魄之时,母亲听闻悲声不断。
母亲不要哭,母教我杀贼,我死身不辱。
桐船虽败,魂魄犹存,坚定的节操谁能相同,
即使是龙门百尺的桐树。
作者介绍:萧纶,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战争与忠诚,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清代社会动荡时期创作,表现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崇敬,尤其是母子情深与责任感的交织。
《桐船行》是一首充满悲壮情感的诗,描绘了一位母亲对出征儿子的担忧与期待,同时展现了将军的忠诚与英勇。诗的开头通过“角声咽”和“大星坠地”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壮丽的氛围。母亲的眼泪与将军的决心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全诗在情感上极具张力。
诗中多次提到“桐船”,不仅是将军出征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无数思念与牺牲的象征。将军的“誓必死”与“身不辱”表明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及对母亲的承诺,表现出深沉的责任感。而在战斗的描写中,诗人用“矢石既尽壮士亡”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令人感受到英雄的悲壮与无奈。
整首诗不仅有着强烈的历史感与现实感,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人性、忠诚与牺牲,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萧纶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塑造了一个既有母爱的温暖,又有战士英勇形象的动人故事。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将军的出征与母亲的牵挂,表达了对忠诚、牺牲与爱国精神的歌颂,展现了个体在国家与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与选择。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桐船”象征什么?
A. 母亲的悲伤
B. 将军的出征
C. 国家大事
D. 战斗的胜利
诗中“鲸鲲”是指:
A. 将军
B. 敌人
C. 母亲
D. 战士
诗中提到的“矢石既尽壮士亡”意指:
A. 战斗胜利
B. 战斗的残酷
C. 母亲的忧虑
D. 将军的忠诚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