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7:4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44:16
晓泊舟庙山
杨万里 〔宋代〕
平水长先晓,无风也自涛。
烟昏山昜远,岸润树难高。
去鹰鸣相报,游鱼冷总逃。
轻寒容可忍,清眺得辞劳。
晨曦初露,水面平静,却隐约有波涛涌动。
烟雾弥漫中,远山变得模糊,岸边的树木在湿润中难以高耸。
远处的鹰鸣声传来,游鱼因寒冷而纷纷逃离。
轻微的寒意是可以忍受的,远眺清晰的景致使我觉得所有的疲惫都值得。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中未直接涉及具体的古典典故,但通过对景的描写,可以看作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周围环境的感受。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景交融著称,常常描绘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杨万里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和书法家。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改革的时期。诗人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情感,寄情于山水之中,反映了自己的心境与时代的关系。
《晓泊舟庙山》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在清晨时分停泊在庙山附近的情景。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一个清新宁静的自然画面,同时渗透着诗人的思考与感悟。
诗的开头“平水长先晓,无风也自涛”以“平水”开篇,给人一种平和安静的感觉,但随即提到“无风也自涛”,暗示内心的波动,水面上的波涛虽因无风而起,却正是自然的真实反映,暗示人心与自然的共鸣。
接下来,“烟昏山昜远,岸润树难高”描绘了远山在晨雾中的朦胧景象,岸边湿润的树木显得矮小,传达出一种压抑与孤寂的情感。这里的“烟昏”与“难高”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珍视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去鹰鸣相报,游鱼冷总逃”则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的生动性,鹰鸣声传来,游鱼因寒冷而逃避,表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无常。最后一句“轻寒容可忍,清眺得辞劳”则是诗人的心境转折,面对轻寒能够忍受,远眺清晰的景致让人觉得所有的疲惫都值得。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在自然中找到内心平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体现了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哲思。
诗词测试:
诗中“平水长先晓”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宁静与安然
B) 喧嚣与混乱
C) 兴奋与期待
“游鱼冷总逃”中的“冷”指的是什么?
A) 温度
B) 寂寞
C) 恐惧
诗人如何看待“轻寒”?
A) 不可忍受
B) 可以忍受
C) 非常喜欢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