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2:05
八月十五夜看月
作者: 姚合 〔唐代〕
亭亭千万里,三五复秋中。
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
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
惆怅逡巡别,谁能看碧空。
这轮明月高悬,照耀着千里之外,正值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今晚的月光定然格外明亮,然而我心中思念的情感却与往常不同。天空中微微有露水,四周静寂无风。面对这样的美景,我感到惆怅和孤独,谁能与我一同欣赏这碧空明月呢?
姚合,字景阳,号青山,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和人情,风格清新,语言简练,常以月亮、秋天等意象表达思乡情怀。
此诗创作于中秋佳节,诗人可能身处异乡,面对明月而感到思念亲友的孤独与惆怅,借助月亮抒发自己的情感。
《八月十五夜看月》是一首典型的中秋主题诗,展现了诗人对明月的欣赏与对离别的惆怅。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高妙,月亮的高悬与四周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开篇以“亭亭千万里”描绘了明月的高远,接着用“此夕光应绝”表达了今夜的月光特别明亮,但随之而来的“常时思不同”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变化,思念之情愈加深沉。
在描写自然景象时,诗人用“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渲染出一种寂静的氛围,给人以清新而又宁静的感觉。然而,这份宁静并未能消除诗人心中的孤独,反而加重了他对离别的感慨。最后一句“谁能看碧空”不仅是对美景的感叹,更是对陪伴的渴望,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与对亲友的思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情的思索,展现了中秋节团圆的主题与孤独的情感,令人深思。
整首诗围绕中秋的月亮展开,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与孤独感,展现了佳节的欢愉与内心的惆怅,反映了人对团圆的向往与对离别的感伤。
“三五”指的是什么?
诗中“惆怅”的意思是?
“九霄微有露”这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