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登寺山》

时间: 2025-05-01 15:09:03

诗句

晴山堪著眼,别意不胜秋。

小作三年别,聊为五斗谋。

要须乘下泽,不待到壶头。

预恐登临处,长思马少游。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9:03

原文展示:

登寺山
陈师道 〔宋代〕

晴山堪著眼,别意不胜秋。
小作三年别,聊为五斗谋。
要须乘下泽,不待到壶头。
预恐登临处,长思马少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晴朗的山景,令人心旷神怡,但离别的情感却在秋天的氛围中愈加浓厚。虽然我在这里小住了三年,心中依旧想为生计而奔波。必须得趁着下泽水的时候出发,而不必等到壶头的时刻。预感到即将登临之地,心中常常忆起马少游的游历。


注释:

字词注释:

  • : 可以,能够。
  • 著眼: 直视,目光所及。
  • 别意: 离别的情绪。
  • 不胜: 无法承受,形容感情深重。
  • 小作: 小规模的工作或生计。
  • 五斗谋: 指谋生的方式,历史上五斗米的说法。
  • 乘下泽: 乘坐船只在水面上行驶。
  • 壶头: 指河流或水源的源头。
  • 预恐: 担心,预先感到恐惧。
  • 登临处: 爬上去的地方,通常指高处。
  • 马少游: 指南宋诗人马致远,以游历和游玩著称。

典故解析:

  • 马少游: 马致远的笔名,代表了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诗人提到他,表达了对自由游历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字坚甫,号心斋,宋代诗人,性情高洁,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浮华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陈师道在寺山游历时,他在这段时间内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对未来的规划,表现出对离别的感伤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登寺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秋天的晴山中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开头两句以“晴山堪著眼”引入,既呈现出美丽的自然景色,又暗示离别的情绪。诗人通过“别意不胜秋”表达了在秋天的萧瑟中,离别的情感愈发强烈。

接下来的“聊为五斗谋”则透露出生活的艰辛,虽然在山中小住三年,但依然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显示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接着,诗人提出“要须乘下泽,不待到壶头”,告诫自己要及时行动,不要拖延。这种积极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在追求理想和事业时,时机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一句“预恐登临处,长思马少游”则展现出对自由与游历的向往,以及对往事的怀念。马致远的游历象征着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与诗人内心的挣扎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总体而言,《登寺山》不仅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更是诗人心灵的写照,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由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晴山堪著眼: 描绘了晴朗的山色,吸引人的目光。
  2. 别意不胜秋: 在秋天的氛围中,离别的情感更显沉重。
  3. 小作三年别: 诗人提到自己在此地小住三年,经历了短暂的离别。
  4. 聊为五斗谋: 表达了生计的艰辛,生活的不易。
  5. 要须乘下泽: 提醒自己要抓住机会,及时出发。
  6. 不待到壶头: 不必等到水源的源头,及时行动更为重要。
  7. 预恐登临处: 担心即将到达的地方会引发对往事的思考。
  8. 长思马少游: 让人想起马致远的游历,寄托了对自由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采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 将人生比作登山,表达追求理想的艰辛。
  • 排比: 通过连续的短句增强情感的积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流露,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离别的感伤,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晴山: 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2. : 代表离别与思念的季节,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基调。
  3. 五斗: 代表生活的现实与艰辛,暗示着对生计的关注。
  4. 马少游: 作为自由游历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马少游”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马致远
    • D. 白居易
  2. “别意不胜秋”中的“别意”指的是什么?

    • A. 离开的决心
    • B. 离别的情感
    • C. 学习的意愿
    • D. 旅行的计划
  3. 诗中提到的“要须乘下泽”意味着什么?

    • A. 要游山玩水
    • B. 要及时行动
    • C. 要等到秋天
    • D. 要到达山顶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与《登寺山》都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景,但《登高》更侧重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登寺山》则更加注重于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
  3. 《诗词的美与技法》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登寺山》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词的解析技巧与美学特点。

相关查询

赋得月下闻蛩送别 送杨闲侍御拜命赴上都 送李元规昆季赴举 送人之江东 送林衮侍御东阳秩满赴上都 同徐城季明府游重光寺题晃师壁(作同游重光寺题僧壁) 题杨侍郎新亭 泛舒城南溪赋得沙…张侍御赴河南元博士赴扬州拜觐仆射 赋得射雉歌送杨协律表弟赴婚期 随阳雁歌送兄南游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目字旁的字 改途易辙 途结尾的成语 倒八字的字 海结尾的成语 衣字旁的字 包含鲸的成语 刚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文贵天成 徽数 岁在龙蛇 东诓西骗 虫字旁的字 包含润的词语有哪些 滚汤浇雪 玉石俱烬 抽绎 又字旁的字 呼来喝去 松性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