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0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9:03
登寺山
陈师道 〔宋代〕
晴山堪著眼,别意不胜秋。
小作三年别,聊为五斗谋。
要须乘下泽,不待到壶头。
预恐登临处,长思马少游。
这首诗描绘了晴朗的山景,令人心旷神怡,但离别的情感却在秋天的氛围中愈加浓厚。虽然我在这里小住了三年,心中依旧想为生计而奔波。必须得趁着下泽水的时候出发,而不必等到壶头的时刻。预感到即将登临之地,心中常常忆起马少游的游历。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陈师道,字坚甫,号心斋,宋代诗人,性情高洁,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浮华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陈师道在寺山游历时,他在这段时间内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对未来的规划,表现出对离别的感伤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登寺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秋天的晴山中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开头两句以“晴山堪著眼”引入,既呈现出美丽的自然景色,又暗示离别的情绪。诗人通过“别意不胜秋”表达了在秋天的萧瑟中,离别的情感愈发强烈。
接下来的“聊为五斗谋”则透露出生活的艰辛,虽然在山中小住三年,但依然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显示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接着,诗人提出“要须乘下泽,不待到壶头”,告诫自己要及时行动,不要拖延。这种积极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在追求理想和事业时,时机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一句“预恐登临处,长思马少游”则展现出对自由与游历的向往,以及对往事的怀念。马致远的游历象征着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与诗人内心的挣扎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总体而言,《登寺山》不仅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更是诗人心灵的写照,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由的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流露,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离别的感伤,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马少游”指的是哪位诗人?
“别意不胜秋”中的“别意”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要须乘下泽”意味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登寺山》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词的解析技巧与美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