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4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43:39
薄醉不自倒,衔杯对玉山。
犹能醒诗眼,何处看尘寰。
风弱舟微重,天空鸟任闲。
光摇明镜里,复讶失酡颜。
微微醉意中,我仍能稳住身子,手捧酒杯对着美丽的玉山。
我依然能够清醒地看到诗的灵感,哪里能去看那世俗的尘嚣呢?
微风轻拂,船身稍显沉重,天空中的鸟儿自在地飞翔。
水面光影摇曳,令我惊讶自己竟然失去了醉意的红晕。
本诗没有涉及明确的历史典故,但“玉山”可以联想到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山水意象,象征着高洁和美丽,常为文人所赞美。
作者介绍:王先谦,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常常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次酒后赏雪的场景,借助赏雪的闲适与饮酒的恣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烦扰的淡泊态度。
这首诗通过酒后的轻松心境,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诗人以“薄醉”开篇,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让他在面对美丽的玉山时,能够心无旁骛,感受到诗意的美妙。诗中“犹能醒诗眼”,突显了他不被醉意迷惑,仍能透过酒后朦胧的感官,洞察到自然之美。
“何处看尘寰”则反映了他对世俗烦恼的超脱,酒后赏雪,心灵得到升华,似乎与世隔绝,专注于眼前的雪景与山水。接下来的“风弱舟微重”,描绘了轻柔的自然环境,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最后一句“复讶失酡颜”则是诗人的自我调侃与反思,既感叹于美景之中,也意识到自己已从醉态中回归清醒,似乎在提醒自己,享受当下的美好。
整首诗以清新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学的思考,是一首典型的清代山水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酒后赏雪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的淡泊,以及在醉酒与清醒之间的哲理思考,揭示了人性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测试:
诗中“薄醉不自倒”是指什么状态?
A. 醉酒后失态
B. 微醉但能保持姿态
C. 完全清醒
D. 不知所措
答案:B
“光摇明镜里”中的“明镜”指的是什么?
A. 真实的镜子
B. 清澈的水面
C. 天空
D. 诗人的脸
答案:B
诗中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A. 热衷追求
B. 超然淡泊
C. 充满烦恼
D. 忧愁满怀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