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5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58:11
《入少密溪》
作者:沈佺期 〔唐代〕
云峰苔壁绕溪斜,
江路香风夹岸花。
树密不言通鸟道,
鸡鸣始觉有人家。
人家更在深岩口,
涧水周流宅前后。
游鱼瞥瞥双钓童,
伐木丁丁一樵叟。
自言避喧非避秦,
薜衣耕凿帝尧人。
相留且待鸡黍熟,
夕卧深山萝月春。
云雾缭绕的山峰,苔藓覆盖的岩壁,溪水在斜坡上流淌;
江边的小路上,香风拂面,夹着岸边盛开的花朵。
树木茂密,不见鸟儿的栖息之道,
鸡鸣声中,这才意识到有人家。
人家更深藏在岩石的出口,
涧水环绕着他们的宅前宅后。
游鱼在水中游动,偶尔闪现出两个钓鱼的小孩,
伐木声响起,传来一位樵夫的砍伐声。
他自言自语,避开喧嚣并非逃避秦朝,
而是像尧帝时代的人一样,过着田园生活。
相聚在此,且等到小米成熟,
黄昏时分在深山中,伴着月光入睡。
沈佺期(约712年-约770年),唐代诗人,字景仁,号阮亭,晚号白云山人,世称“沈子”。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自然。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之际,诗人可能通过描绘隐逸生活来表达对喧嚣世俗的逃避与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入少密溪》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画面。开篇的“云峰苔壁”便营造了一个幽静的环境,渲染出云雾缭绕的神秘景象。接下来的“江路香风夹岸花”则进一步丰富了自然的气息,结合了声音和气味,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诗中不断出现的生活细节,如“鸡鸣”、“游鱼”、“伐木”,使得这幅山水画面不仅有视觉的美感,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尤其是“鸡鸣始觉有人家”,在静谧中突然意识到人类的存在,形成了一种对比,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最后,诗人提到“自言避喧非避秦”,表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思考,虽处于隐逸之地,但心中对世俗的反思仍然存在。这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也呼唤着人们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对世俗喧嚣的思考与超脱。
诗中提到的“鸡鸣”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提到的?
A. 描述自然的美
B. 表现生活的气息
C. 反映社会的喧嚣
D. 表达对历史的思考
诗人提到的“避喧非避秦”意指什么?
A. 对政治的不满
B. 对生活的选择
C. 对历史的反思
D. 对自然的向往
诗中“游鱼瞥瞥双钓童”描绘了什么场景?
A. 寂静的山间
B. 生活的乐趣
C. 劳动的场景
D. 自然的宁静
答案:1-B,2-B,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