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秋後五日应物无诗岂年志俱壮未解伤秋耶以诗》

时间: 2025-05-02 02:08:12

诗句

伏尽暑犹壮,秋生凉故迟。

蝉吟接远响,萤烛度深枝。

岁半身仍健,年侵意自悲。

情知寇公子,不作感秋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8:12

原文展示:

伏尽暑犹壮,秋生凉故迟。
蝉吟接远响,萤烛度深枝。
岁半身仍健,年侵意自悲。
情知寇公子,不作感秋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夏天的暑气刚刚过去,虽然秋天来临了,但气温依然偏凉,显得来得迟缓。蝉鸣声和远处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萤火虫在深树枝间闪烁。尽管我这把年纪仍然健壮,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的心情却逐渐悲伤。我知道像寇公子那样的人,不会写出触动秋天的诗篇。

注释:

  • 伏尽:形容夏天的炎热气候过去。
  • 秋生凉故迟:秋天的凉意虽然到来,但来的却很慢。
  • 蝉吟:蝉的鸣叫声,与“远响”相接。
  • 萤烛:指萤火虫,常用以形容夜晚的微光。
  • 岁半:指年纪已过半。
  • 寇公子:可能指代某位才子,寓意高雅、风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字仲明,号少山,宋代诗人,著有诗文,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物寄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季,诗人在经历盛夏的余热后,感受到秋天的来临,心中生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情感的沉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头两句,通过对季节变化的细腻观察,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忱与对自然的敏感。诗人将夏秋的交替与自身的感受相结合,反映出一种对生命的复杂情绪。尤其是“岁半身仍健,年侵意自悲”,展现了诗人在身体健康的背后,心中却因岁月的侵蚀而感到愁苦的矛盾心态。最后,诗人提到“寇公子”,暗示对年轻才子不屑一顾,似乎在强调自己的心境与外界的疏离感。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既有自然之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伏尽暑犹壮:夏天的酷暑已经过去,但我依旧感到精神饱满。
    2. 秋生凉故迟:秋天的凉意虽然降临,却显得来得有些迟缓。
    3. 蝉吟接远响:蝉的鸣叫与远处的声音交织,形成了一种回响。
    4. 萤烛度深枝:夜晚的萤火虫在深树枝之间闪烁,照亮暗夜。
    5. 岁半身仍健:虽然经历了半生的岁月,身体依然健康。
    6. 年侵意自悲: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心中却不免感到悲伤。
    7. 情知寇公子:我知道像寇公子那样的人。
    8. 不作感秋词:他们不会写出感伤秋天的诗篇。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蝉吟接远响,萤烛度深枝”,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
    • 拟人:蝉与萤火虫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生命与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反映了对年轻才子风流的淡然与自省。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夏天的最后一声呐喊,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短暂。
  • 萤烛:象征着微弱而美丽的生命,映照出夜的宁静与孤寂。
  • :象征着成熟与衰落,带来思考与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伏尽暑犹壮”是什么意思?

    • A. 夏天还在
    • B. 夏天过去了,仍感精神饱满
    • C. 秋天已到
    • D. 身体虚弱
  2. 诗人提到“寇公子”,在文中代表什么?

    • A. 年轻的才子
    • B. 诗人自己
    • C. 自然的象征
    • D. 秋天的象征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秋夕》

诗词对比

  • 比较陈师道的《秋後五日应物无诗》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涉及自然景观的描写,但李白更为豪放,陈师道则显得细腻而沉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陈师道诗文研究》

相关查询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重台芙蓉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叠石(此石韩给事所遗)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海上石笋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似鹿石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钓台 首夏清景想望山居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自叙(非尚子遍游五岳) 重忆山居六首。罗浮山(番禺连帅所遗) 重忆山居六首。巫山石 重忆山居六首。泰山石(兖州从事所寄)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威结尾的成语 抉瑕掩瑜 末大不掉 作金石声 免服 富国强兵 力字旁的字 包含趣的词语有哪些 藏之名山 昏黯黪 周径 凵字底的字 雕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悲歌易水 揖揖 毛字旁的字 立刀旁的字 青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