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3: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3:17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九渡桑乾
作者:苏辙
北渡桑乾冰欲结,
心畏穹庐三尺雪。
南渡桑乾风始和,
冰开易水应生波。
穹庐雪落我未到,
到时坚白如磐陀。
会同出入凡十日,
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修乳粥差便人,
风隧沙场不宜客。
相携走马渡桑乾,
旌旆一返无由还。
胡人送客不忍去,
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乾上,
欲话白沟一惆怅。
北渡桑乾时,冰面快要结成,我心里害怕那三尺厚的雪。
南渡桑乾时,风开始和煦,冰开了易水,水面应该开始波动。
穹庐的雪还没落到我这里,等我到达时,那雪已如磐石般坚白。
我们出入会面大约十天,腥膻的食物和酸薄的菜肴无法入口。
羊肉和米粥稍微能吃,但在风沙的战场上不适合客人。
我们骑马相携渡过桑乾,旌旗一返回去就再也不能回来。
胡人送客时不忍离去,长久的安定和睦依然在中原。
年年送别在桑乾上,想要谈论白沟的往事,心中不免感到惆怅。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兄长是苏轼。苏辙以诗词、散文闻名,其作品多反映政治、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宋与契丹之间的紧张关系时期。诗中描绘了北渡桑乾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边境生活的观察以及对胡人送别的感伤,体现了对和平与安定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渡桑乾为题,描绘了北渡和南渡的不同情景,展现了诗人在边境的生活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头通过对桑乾河的描写引入,展现出冬季的寒冷和北方的严酷环境,使读者感受到身处异乡的孤独和不安。尤其是“心畏穹庐三尺雪”,一方面显示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另一方面也渗透出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随着诗歌的推进,南渡时风和日丽的意象出现,展示了希望与生机,冰开易水,似乎暗示着未来的可能。然而,接下来的描写又回归到艰苦的生活条件,腥膻的食物和不适合客人的环境,突出了在异乡的困顿感。
结尾部分,“胡人送客不忍去”,不仅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体现了对和平相处的期待。年年相送桑乾上,想要叙说往事,充满了对过去的惆怅与怀念。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人文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着边境生活的艰辛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情感真挚,反映了历史时期的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腥膻酸薄”指的是什么样的食物?
A) 新鲜的水果
B) 腐坏的肉类
C) 不新鲜的羊肉和酸菜
D) 清淡的汤
“胡人送客不忍去”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友谊
B) 恨意
C) 忍耐
D) 冷漠
诗中提到的“桑乾”主要是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条河流
C) 一座山
D) 一个城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