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3:3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3:31:02
那吒
作者: 苏辙 〔宋代〕
北方天王有狂子,
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
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
且与拜父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
见者闻道出生死。
嗟尔何为独如此,
业果已定磨不去。
佛灭到今千万祀,
只在江湖挽船处。
北方天王有一个狂妄的儿子,
只知道向佛拜,不知道向父亲拜。
佛知道他的愚笨,难以教化他,
于是让父亲用左手举起宝塔。
儿子见到佛头便急忙俯首,
这与拜父略微有些相似。
佛像优昙花一样难得一见,
见到的人听闻道理从而超脱生死。
可叹你为何独独如此,
业报已经注定,难以磨灭。
佛教自古以来已经有千万年,
只在江湖边上挽船处。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擅长诗词、散文及书法,深受当时文人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尤其是对佛教与家庭关系的探讨。在当时的社会中,信仰佛教的人逐渐增多,但对家庭和父亲的尊重却有所忽视,诗中通过“狂子”这一形象来批判这种现象。
苏辙的《那吒》通过对北方天王之子的描写,揭示了宗教信仰与家庭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诗中,狂子只知道拜佛而不拜父,表现出对传统家庭伦理的漠视,反映了宗教信仰在当时社会中逐渐上升的趋势。作者通过“佛知其愚难教语”的描写,揭示了狂子愚昧无知的现状,佛教的教义虽好,但对于狂子的影响微乎其微。
同时,诗中提到的“业果已定磨不去”,则是对因果法则的深刻思考。无论信仰如何,个人的行为和选择都将影响其命运,业报难以逃避。最后,以“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收尾,既指出了佛教的悠久历史,又暗示了人们在尘世中的追求和迷失,引发读者对人生和信仰的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狂子拜佛而不拜父的描写,探讨了信仰与家庭伦理之间的矛盾,强调了个人选择和因果法则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辙的《那吒》主要批判了什么?
A. 对父亲的尊重
B. 对佛教的信仰
C. 对自然的描写
D. 对历史的理解
诗中提到的“优昙”象征什么?
A. 普通的花
B. 稀有的机遇
C. 家庭的温暖
D. 个人的成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