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4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42:52
客从昆仑来,遗我双玉璞。
云是古之得道者西王母食之馀,食之可以凌太虚。
受之颇谓绝今昔,求识江淮人犹乎比石。
如今虽在卞和手,正憔悴,了了知之亦何益。
恭闻士有调相如,始从镐京还,复欲镐京去。
能上秦王殿,何时回光一相眄。
欲投君,保君年,幸君持取无弃捐。
无弃捐,服之与君俱神仙。
有位客人从昆仑山而来,送给我一对玉璞。
据说这是古代得道者西王母的食物,可以让人飞升到太虚之中。
我拿着它,感慨过去与现在的不同,想要认识江淮的人,是否也能如同这块美石。
如今虽然在卞和手中,却已是憔悴,明白了又有什么用呢?
我恭敬地听说有位士人调和相如,从镐京回来,想要再次去镐京。
能否登上秦王的殿堂,何时才能回头一瞥?
我希望能寄托于君,保佑君的年岁,愿君能珍惜这份礼物,莫要舍弃。
若不舍弃,与你同服此物,便可共成神仙。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作品多涉及山水、酒、人生哲理等。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李白游历期间,他常常在与友人相聚时表达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并借助各种典故和神话,传达对道教思想的向往。
这首诗展现了李白对人生、理想及友情的深刻思考。开篇提到的玉璞象征着美好而珍贵的东西,而来自昆仑的客人则暗示了超凡脱俗的存在。玉璞的双重含义不仅指物质的珍贵,更隐含了精神层面的追求。诗中提到的西王母和飞升,体现了道教对长生不老的向往,这与李白的个性契合,表现出他对自由、洒脱生活的渴望。
当诗人提到卞和时,表达了对美玉的珍惜和对现状的感慨,不免流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无奈。最后,诗中寄托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希望与君分享这份珍贵的礼物,共同追求理想中的“神仙”生活。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而流畅,情感真挚而深邃,展现了李白对人生哲学的探索与思考,也反映了他对友谊的珍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李白对理想与友情的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渴望超脱现实,追求一种神仙般的生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昆仑”象征什么?
“玉璞”在诗中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与王维的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与理想的追求,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和奔放的个性,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沉静与内敛的风格。李白的诗常常充满激情与豪情,而王维的作品则更多地体现了宁静与和谐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