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3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38:36
喜晴(一作喜雨)
杜甫 〔唐代〕
皇天久不雨,既雨晴亦佳。
出郭眺西郊,肃肃春增华。
青荧陵陂麦,窈窕桃李花。
春夏各有实,我饥岂无涯。
干戈虽横放,惨澹斗龙蛇。
甘泽不犹愈,且耕今未赊。
丈夫则带甲,妇女终在家。
力难及黍稷,得种菜与麻。
千载商山芝,往者东门瓜。
其人骨已朽,此道谁疵瑕。
英贤遇轗轲,远引蟠泥沙。
顾惭昧所适,回首白日斜。
汉阴有鹿门,沧海有灵查。
焉能学众口,咄咄空咨嗟。
久旱的天气终于下雨了,雨过天晴也格外好。
我走出城外远望西郊,春天的景色愈加美丽。
青翠的麦田在陵坡上摇曳,桃花和李花绽放得娇美。
春夏各有丰收,我的饥饿岂会没有尽头。
即使战乱在横行,惨淡的斗争如龙蛇般纠缠。
甘泽的滋润尚且不算太好,且行耕作也未曾耽搁。
男人们则披甲上阵,女人们终究在家中。
力量却难以比拟黍稷的丰收,能种的只是蔬菜和麻。
千年后的商山灵芝,往日东门的瓜果。
那些人的骨头早已腐朽,这条道路又有谁来责怪。
英才遇到艰难,远行在泥沙之中。
我羞愧于自己的渺小,回首时太阳已西斜。
汉地的阴山有鹿门,沧海中藏有灵查。
怎么能够随众人的口舌,空自悲叹与叹息。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关注社会民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战乱带来的饥荒与苦难使得杜甫对自然的渴望与对生存的忧虑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思考。
《喜晴》是一首表达对天降甘露的感激和对春夏丰收的期盼的诗歌。开篇以“皇天久不雨,既雨晴亦佳”道出久旱之后的喜悦,展现了自然的恢弘与生命的希望。接着通过“出郭眺西郊,肃肃春增华”描绘出春天的美丽景象,诗人借此表达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接下来的几句则承载了对生存艰辛的反思,表面上是写春夏的丰收,但实际上蕴含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和个人生活困苦的忧虑。
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杜甫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战乱和饥荒虽在旁,诗人依然不忘耕作与生存,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令人感动。最后几句将个人的理想与现实对比,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整首诗在欢乐中带有淡淡的忧伤。诗人通过对比,将战乱与丰收交织,既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也显露出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展现了在动荡时代中对生活的希望与对未来的渴望。
诗词测试:
杜甫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诗中“青荧陵陂麦”中的“青荧”形容的是:
A) 麦田的颜色
B) 雨水的滋润
C) 春天的气息
“干戈虽横放”中“干戈”指的是什么?
A) 农具
B) 战争
C) 乐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与李白在表达自然的美和对生活的思考上存在差异。杜甫常常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结合,着重表现生活的艰辛;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理想,表现出一种浪漫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