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4:34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乾。
长安的平民有谁能和我相比呢?我把门紧锁,守着这简陋的住所。老夫我不出门,任凭蓬蒿生长,稚嫩的孩子无忧无虑地在风雨中玩耍。雨声在耳边阵阵作响,催促着秋天的寒意,而胡雁的翅膀却因湿重而难以高飞。秋天来临,却未曾见到明媚的阳光,泥泞的土地又要何时才能干透?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风格沉郁,情感真挚。
《秋雨叹》是杜甫在长安时期所作,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诗人感受到深重的忧虑与无奈,因此创作了此诗,以表达对时局的感慨和个人的遭遇。
《秋雨叹三首》中的第三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雨的凄凉与个人的孤寂。开篇以“长安布衣谁比数”引入,首先展现了诗人的身份和地位,紧接着“反锁衡门守环堵”则表现出他对外界的封闭与自我保护,传达出一种无奈的心境。接着,诗人转向自己的家庭状况,描绘了孩子们在风雨中嬉戏的无忧无虑,形成了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鲜明对比。诗中的“雨声飕飕催早寒”表现出秋雨带来的寒意,渗透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未来的无望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尤其是最后两句“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乾”,不仅表现了秋日的阴沉和泥泞,更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个人命运的思索。杜甫在此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社会动荡的深刻理解,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体会到那种无奈与沉重。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对个人困境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情感基调沉重而深刻。
杜甫的《秋雨叹》和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是描绘孤独情感的诗作,但杜甫更侧重于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李白则流露出个人的洒脱与豁达。杜甫通过秋雨的凄凉展现了困扰与无奈,而李白则在月光下寻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