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54:15
九日五首·其一
作者: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
干戈衰谢两相催!
在重阳节这天我独自喝酒,
生病的我也忍着痛登上江边的台子。
竹叶与我无缘,
菊花从今往后也不必再开。
异乡的日落时分,远处的猿猴悲啼,
故乡的白雁在霜前归来。
我的弟妹如今各自萧条,
战乱与衰老的双重催促让我无奈。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九日五首》是杜甫在人生晚期写的诗,此时他饱受战乱之苦,身处动荡不安的环境中。重阳节本是欢乐的节日,但杜甫却因病与孤独而感到无奈与悲伤,体现了他对家国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独酌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开篇即以“独酌”引入,显得孤独而沉重,接着提到“抱病”,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身体状况,也暗示了他身心的重负。诗中“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透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悟,竹叶和菊花在重阳节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然而诗人却感到与之无缘,从而引申出对人生的思考。
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诗人通过“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将个人的孤独感与自然景象结合,愈发加深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最后两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对家人的牵挂以及战乱带来的创伤,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家庭破碎的深切忧虑。
整首诗在情感上沉重而细腻,展现了杜甫对人生、对家国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国和亲人的思念,反映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悲伤,深刻揭示了人生命运的脆弱与社会现实的残酷。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重阳”指的是哪一天?
A. 八月十五
B. 九月初九
C. 十二月初一
D. 七月初七
诗中提到的“竹叶于人既无分”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忧愁
C. 孤独
D. 愤怒
“干戈衰谢”指代的是什么?
A. 战争与衰老
B. 生活与死亡
C. 爱情与失去
D. 友情与背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杜甫的作品及其时代背景。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