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2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20:43
今兹商用事,馀热亦已末。
衰年旅炎方,生意从此活。
亭午减汗流,北邻耐人聒。
晚风爽乌匼,筋力苏摧折。
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
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园蔬抱金玉,无以供采掇。
密云虽聚散,徂暑终衰歇。
前圣慎焚巫,武王亲救暍。
阴阳相主客,时序递回斡。
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萧萧紫塞雁,南向欲行列。
欻思红颜日,霜露冻阶闼。
胡马挟雕弓,鸣弦不虚发。
长鈚逐狡兔,突羽当满月。
惆怅白头吟,萧条游侠窟。
临轩望山阁,缥缈安可越。
高人炼丹砂,未念将朽骨。
少壮迹颇疏,欢乐曾倏忽。
杖藜风尘际,老丑难翦拂。
吾子得神仙,本是池中物。
贱夫美一睡,烦促婴词笔。
今天因公事而忙,余热已经渐渐减退。
我在衰老的年纪,正值炎夏,生意才开始有些起色。
正午时分已不再汗流浃背,北邻的喧闹也能耐心听。
傍晚的风凉爽如丝,筋骨仿佛被重新舒展。
闭目已超过十天,大江依然不见水源。
对雨神心怀怨恨,健步如飞却听到旱魃的消息。
园中的蔬菜如金玉般珍贵,却无力去采摘。
密云虽然时聚时散,酷暑终究要退去。
古圣人曾经谨慎焚烧巫术,武王亲自救助酷热。
阴阳交替着主客,时序不断地循环更替。
唯有清秋洒落,昏霾已然一空。
萧萧的紫塞雁,南飞欲成行列。
忽然思念那红颜的日子,霜露冰冷了台阶门阀。
胡马夹着雕弓,拉弦声响亮不虚发。
长矛追逐狡兔,羽箭直指满月。
感慨白头吟,游侠的窟洞显得萧条。
临窗远眺山阁,缥缈的景象如何能越过?
高人炼制丹砂,却未曾想到将朽骨一同忘却。
少壮时过得很疏离,欢乐曾经转瞬即逝。
拄着拐杖在风尘中,老态难以遮掩。
你我得道成仙,本是池中的水物。
贱夫只求一觉,烦恼的笔墨要加急。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反映了盛唐与衰唐的社会变迁,包含了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深切关怀。
此诗作于杜甫在旅途中,感受到酷暑和干旱的环境,表达了对天气变化的感慨以及对生计的忧虑。
杜甫的《七月三日亭午已后较热退晚加小凉稳睡…呈元二十一曹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酷暑后的凉爽,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交织。诗中开头即提及“今兹商用事,馀热亦已末”,显示出杜甫对生活实况的关注。接下来的描写,从天气的变化引申至个人的感受,从而引入对生计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存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酷暑的厌恶与对凉爽的渴望。而在描写个人生活的困境时,似乎又流露出对社会动荡和生活艰辛的无奈与悲观。
后半部分,杜甫以历史典故引发思考,暗示出对于当时统治者的期望,以及对未来的希冀与迷茫。结尾处提到的“贱夫美一睡”,则是对个人小确幸的向往,折射出在社会动荡中人们对安宁生活的渴求。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整首诗通过对天气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杜甫的悲悯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余热已末”,是指什么?
杜甫在诗中提到“武王”,他是因为什么而救助干旱?
诗中提到的“胡马挟雕弓”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