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0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3:00:07
题夏仲昭竹寄陶良伯骥
作者:杨慎
太常胸次潇湘宽,
少年爱写生琅玕。
白头艺苑更入妙,
笔法近追王孟端。
两家名藻雄吴下,
品题未觉风流亚。
一纸能令百世传,
两竿不啻双金价。
人言画竹非画工,
草书结构将无同。
谁家高堂名宝绘,
徐熙花鸟迷青红。
玉人佳兴松江东,
寄图索赋随长风。
遥知把玩清香里,
正是相思明月中。
这首诗表达了对夏仲昭所画竹子的赞美,并寄托了对陶良伯骥的思念。作者提到太常的胸襟宽广,正如潇湘河的浩瀚;年轻时对琅玕的热爱,表现出一种对美的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艺术修养愈加深厚,笔法已接近王维和孟浩然的境界。两位大家在吴地的作品气势磅礴,品评时未曾觉得风流之气稍逊。仅仅一张纸便能流传百世,而两竿竹子却不亚于黄金的价值。有人说画竹子并非画工之事,草书的构造也各有千秋。谁的高堂上挂着名家之作,徐熙的花鸟画更让人迷醉。佳人的兴致在松江之东,寄予图画和赋诗随长风而去。远处把玩竹子散发的清香,正是思念在明月下的寄托。
杨慎,字用之,号止斋,明代文学家,精通诗词、书法和绘画。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借景抒情,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友人的思念。
本诗写于诗人对夏仲昭竹的欣赏之际,同时寄托了对陶良伯骥的思念之情。在明代,文人之间常通过书信、诗词来交流感情与艺术。
这首诗以“竹”为主题,通过对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思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竹子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高洁、坚韧、不屈的象征。开篇提到“太常胸次潇湘宽”,展示了作者的胸怀和气度,接着通过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回顾,体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名家作品的敬仰。特别是在提到两家名藻和百世传的部分,表现了艺术作品跨越时间的永恒价值。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徐熙花鸟的描写,进一步引入对美的感悟,表现出对高雅艺术的向往。而最后几句则将思念之情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杨慎的艺术才华和高尚情操。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诗人对文化的热爱与对美好情感的寄托。
诗中提到的“太常”指的是哪个机构?
诗中提到的“徐熙”以什么作品闻名?
诗的最后几句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