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 其二》

时间: 2025-05-02 01:49:42

诗句

夺境不夺人,虚空问四邻。

从来无眹兆,何事起埃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49:42

原文展示:

夺境不夺人,虚空问四邻。
从来无眹兆,何事起埃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争夺领土时,不要忘记人心的归属;在虚空中向周围的人询问,发现无从着手。世间从未有过清晰的预兆,为什么会有纷扰的尘埃和杂音呢?

注释:

  • 夺境:指争夺领土、疆域。
  • 虚空:形容空旷无物的状态。
  • 四邻:四周的邻居、周围的人。
  • 眹兆:眹,音“zhui”,指清晰的预兆或征兆;兆,预兆、迹象。
  • 埃尘:尘土、杂音,形容事物的纷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守卓,宋代僧人,以禅宗思想见长,诗风清新、意境深远。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具有哲理性和智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事频繁的时期,诗人以此表达对人心与外界纷扰的思考,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争斗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释守卓的《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 其二》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哲思,展现了对人心与世事的反思。开篇“夺境不夺人”,用简洁而有力的对比揭示了领土争夺与人心向背之间的关系,强调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人性与情感的归属。接着“虚空问四邻”,诗人以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周围环境的变化,仿佛在提醒我们,面对复杂的社会,应该保持一份警觉与智慧。

“从来无眹兆”一语,强调了世事的无常与不可预知,正如人生中的许多烦恼与纷争,常常没有明显的预兆,令人措手不及。而“何事起埃尘”则进一步引发对纷争起因的思考,诗人在此以隐喻的方式揭示了世事的复杂与微妙。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外界纷扰的冷静思考,更在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表达了对人心归属与社会责任的深切关怀。在纷扰的时代里,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理智,或许是更为重要的选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夺境不夺人:争夺土地的同时,不能失去人心;强调人心的重要性。
  2. 虚空问四邻:在空旷的地方询问周围的人,暗示在没有实质内容的情况下的无奈与困惑。
  3. 从来无眹兆:世间从来没有清晰的预兆,说明世事变化无常。
  4. 何事起埃尘:探讨纷扰的起因,质疑世间纷争的理由。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夺境”和“夺人”的对比,加深了人心与物质之间的矛盾。
  • 隐喻:用“埃尘”来象征世事的复杂与纷扰。
  • 设问:最后一句的设问引导读者思考,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人心与外界纷扰展开,强调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重视人心的归属与内心的宁静,反映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外部的物质环境。
  • :象征人心与情感。
  • 虚空:象征内心的空旷与思考的深度。
  • 埃尘:象征纷扰、烦恼。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直观的意义,更在文化层面上,反映出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夺境”与“夺人”有什么联系? A. 物质与人心
    B. 自然与社会
    C. 过去与未来
    D. 传统与现代

  2. “虚空问四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孤独感
    B. 对周围人的依赖
    C. 对环境的无奈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反映了对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追求。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关系。

诗词对比:

  • 释守卓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善于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但释守卓更侧重于人心与社会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多描绘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禅宗诗歌研究》

相关查询

唐李卫公庙 太宗永熙陵 太宗永熙陵 太学建讲殿割王第西偏营置 太庙侍祠雪霁有作 孙抗寺丞宰晋陵 孙景随侍赴举 岁周移书课版 岁晚家居自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亠字旁的字 章甫荐履 二字旁的字 急痛 喋喋不已 包含癸的词语有哪些 吞声忍恨 辵字旁的字 包含刻的词语有哪些 鼻字旁的字 才疏学浅 参武错综 臼字旁的字 过载 滔滔不竭 还率 披罗戴翠 包含均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