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58: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58:49
《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 ——曹邺
池塘静于寺,俗事不到眼。
下马如在山,令人忽疏散。
明公有高思,到此遂长返。
乘兴挈一壶,折荷以为盏。
入竹藤似蛇,侵墙水成藓。
幽鸟不识人,时来拂冠冕。
沿流路若穷,及行路犹远。
洞中已云夕,洞口天未晚。
自怜不羁者,写物心常简。
翻愁此兴多,引得嵇康懒。
池塘静谧如寺院,世俗烦扰不曾入眼。
下马仿佛置身山中,让人不觉间疏散心思。
明公有高远的志向,来到这里便想长久停留。
兴致勃勃提着酒壶,折下一枝荷花作酒盏。
竹子缠绕如蛇般延伸,墙边的水生满青苔。
幽静的小鸟不识人,偶尔飞来轻拂我的冠冕。
沿着溪流似乎要走到尽头,而前行的路依然遥远。
山洞里已经开始黄昏,洞口的天空却依然明亮。
我自怜不羁的性情,写下心中所感的简单画面。
翻来覆去因这种情绪而烦恼,想起嵇康的懒散。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曹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描写山水与人情,风格清新,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游览平流园时,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反映出对世俗的逃避与对高远志向的追求,表达了内心的自由与孤独。
《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是一首描绘自然与心境的诗作。诗人在游览平流园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世俗的喧嚣之间的对比。开头“池塘静于寺,俗事不到眼”,展现了诗人置身于这片宁静之地,内心的安宁。而“下马如在山,令人忽疏散”,则描绘了诗人从繁忙中抽离的过程,心灵的归隐。
诗中的“明公有高思,到此遂长返”,不仅表明了诗人对友人的敬重,也隐含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描写,折荷、入竹、幽鸟等意象,营造了一个生动的自然图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体验。
诗末“自怜不羁者,写物心常简”,则是对自己性情的反思,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珍视。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平流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体现了对自由、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明公”指的是?
“折荷以为盏”中,荷花的意象代表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嵇康”是指?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